就在王光祿釋憲案言詞辯論庭過後,11日國家公園學會舉辦「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經營管理論壇」,包括前營建署署長許文龍、前原民會主委汪明輝等學者,展開相關討論,並呼籲應即早展開修法與試辦準備。
政府返還原住民狩獵權利,逐步協助原民部落或團體形成自主管理機制,林務局便朝向簽訂「行政契約」夥伴關係,那麼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宗旨的國家公園是否還會嚴格全面禁獵,抑或是在持續面臨挑戰下,從過往的「圈起來管理」走向治理利用?
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師大地理系教授王文誠表示,原民狩獵與保育未必是相衝突的兩端,他認為應該從更上位的角度去看跨領域的整合,以求國土治理能永續。而本次舉辦論壇目的即是為了成為平台,讓各方溝通瞭解、面對差異,才有和解與互相認同。
國家公園禁獵有違《原基法》 法務部令修正屆滿五年 民間意見仍分歧
國家公園土地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五類,其中,須嚴格保護的「生態保護區」就佔了總面積將近七成。而在目前55個原住民地區中,有9個山地鄉與國家公園範圍重疊,包括新竹尖石、五峰、苗栗泰安、台中和平、南投信義、高雄桃源、花蓮卓溪、秀林、萬榮等。
2016年法務部函釋要求國家公園法必須配合《原基法》進行檢討修正,將原民以傳統文化、祭儀、非營利自用為由的狩獵行為排除在禁獵刑責之外,然而國家公園有保護野生動物與棲地的功能,在現階段動物資源未有明確調查成果前,部分參與者對開放原民狩獵仍採質疑態度,更有擔憂是在國家公園獵捕生物將破壞國際形象。
曾擔任玉山、雪霸、墾丁國家公園處長的林青表示,過去他一向主張,基於生態保育不能放掉的立場,「除了保護區,其他區域都可以談」,但在政府的協調溝通下,在他任內,2006年雪霸公園率先與原民簽訂夥伴關係協議,原民跟國家公園的關係已經越來越親密。他認為在良好的科學研調基礎下,國家公園應該尊重包容原民文化傳承。
自用、販售、用槍規範大不同 各國國家公園作法可供借鏡
玉山、雪霸、太魯閣等國家公園都已經在2018年展開物種調查。曾有40年管理國家公園經驗的許文龍表示,目前《國家公園法》、《野保法》都已經進入修法的討論,他認為在國家公園內試辦狩獵前期籌劃與修法,兩者雙軌並進是可行的。
許文龍建議參考他山之石,美國的國家公園在自用前提下,可以徒手採集特定物種,也允許不衝擊生態與自然資源的消費性使用,但以文化祭儀為由的獵捕魚類與野生動植物,則須經當局授權。另外,澳洲的國家公園授權原民可因自用採集植物與狩獵,但不可販售,亦不能在國家公園內使用槍械;另設有「文化使用區域」,在特定時段開放原民合法狩獵。
許文龍強調,為了減少衝擊,定期監測與完善的管理策略是必要的。針對林務局已經著手處理相關法令,並積極朝向原民自主管理,許文龍表示,也不能說林務局太快,但林務局的經驗正可供國家公園參考。
原民智慧結合現代科學 彌補生態調查資料長年缺口
目前國家公園的生態資源調查資料尚不完整,且無全盤的調查計畫,是否必須等相關部會完整調查過,再訂定各國家公園開放狩獵的狀況?屏科大野保所教授裴家騏表示,目前已有不少部落或獵人協會展開狩獵自主管理的試辦,「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結合」是更為穩健的自然資源管理系統。
自主管理試辦計畫將《野保法》中衝突原民禁忌的「事前申請」改為「事後報備」,而開始得到完整回報,原民獵人配合回報的意願也提升,不僅呈現真實的狩獵狀況,甚至也提供非狩獵物種的觀察回報紀錄,例如在山上發現水鹿數量過剩,缺乏食物而啃咬樹皮的現象,正提醒應有相應的經營管理措施。
再者,與試辦計畫同步展開的野生動物族群監測調查,發現各種動物的族群數量維持穩定、甚至有微幅上揚的趨勢。這些資料補足了過去學術界的資訊缺口,彙整後亦可以作為制定狩獵數量、程度的依據,維持國家公園設立的保育目的。
威權統治使傳統不再 找回永續智慧有助生態資源管理
「利用即永續、狩獵即保育。」汪明輝表示,過去的保育思維是人類活動就是會影響生態,因此應該排除,但現在重新認知到,人也是生態的其中一環。
原民的狩獵文化即是生活,生活就是要世世代代傳承,因此在原民傳統智慧中,其目的都是要獵場動物的生態能永續,而非走向滅絕。就以鄒族「達娜伊谷生態公園」保育高山鯝魚的經驗為例,就引起不少部落效仿、封溪護魚,堪稱寧靜的河川革命。
汪明輝表示,原民狩獵文化並非只有使用獵槍的技術而已,為了永續經營管理,還要清楚自己獵場內的大小狀況,更要瞭解動物的生態習性、懂得與其「鬥智」才能有效捕獵。
面對與會者質疑,當代有部分原民獵人遺忘了傳統規範、進行商業買賣等疑慮,汪明輝表示,原民部落長期受外來政權統治造成文化斷層,而此刻正是讓文化復正的機會,如此不但是落實轉型正義,亦是走向有效管理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