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蜜蜂定價會是生態的救贖嗎?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為蜜蜂定價會是生態的救贖嗎?

2021年07月28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王迺卉(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為蜜蜂定價,是嘗試以資本社會的共通語言與大多數的人溝通,可以視為經濟與生態保護並行的入世手段。但我們必須認知到:只要替生態標價,就必須時刻警醒,生態服務是否真的能用金錢等價交換?

如何計算自然的價值與價格

人們將自然資源視為資本,且曾經認為她是免費且無窮無盡的。

然而,隨著生態保育概念的興起,以及資源被過度耗用與破壞,人們於是開始重視生態中「無法販售」的價值,也開啟了為生態系統服務(Eco System Service)定價的討論。以廣泛受到重視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來說,研究者透過可觀察到的環境與生態量化數據,包括:地下水補給量與排放量、營養去除與轉化、野生動物多樣性、水中生態多樣性、或是休閒娛樂等等功能轉化其價格。

由於價值的判斷極為主觀,所以要估算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並不容易。近20年間,人們開始對自然的價值與價值的本質(The Value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Value)展開更多的探討與創新應用。


紅樹林溼地提供遊憩價值。圖片來源:Nawal(CC BY-SA)


紅樹林溼地也孕育豐沛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Monica P(CC BY-SA)

蜜蜂,以及牠的生態服務

一旦要探討生態價值,就不得不提研究社群近年來對於蜜蜂族群的關注。事實上,每噴一次農藥,通殺毒性就會讓所有的益蟲跟著害蟲一起死去,有時死去不是立即發生,因此一般大眾,包括農民並未立刻意識到蜜蜂或其他動物授粉者的生態系統服務正逐步潰堤。

2006年前後,美國的蜜蜂大量罹患「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DD),單一蜂農約有九成的蜜蜂滅巢;此外,巴西台灣也都有蜜蜂因農藥中毒而造成農作物減產的狀況。


蜜蜂身上沾滿花粉,扮演幫助植物授粉重要工作。圖片來源:Max Pixel(CC0)

生態損失與損失的價值

在討論環境污染導致生態損失時,會使用經濟學的「負外部成本」來形容,指的是買賣雙方的經濟活動造成了環境污染,但污染者和消費者都沒有對此負責或付費,而污染的後果卻由第三方——也就是沒有參與該項經濟活動者來承擔。

換句話說,蜜蜂就是經濟活動中的第三方[1]。為了公平正義原則,污染者與消費者都應該支付環境污染的成本,因此也才會慢慢衍伸出「為蜜蜂定價」的會計項目,藉此換取保育措施對應的經費。

如何為蜜蜂定價?誰會受益?

至今,蜜蜂大規模死亡的資源缺稀感,只是眾多衝擊著世界經濟與生態的其中一項危機,因此生態資源的定價只會越來越創新、多元化。而缺稀的資源勢必越來越貴。那麼,是誰在替生物資源定價?定價後誰會買?受益的又是誰呢?

在碳稅、碳交易逐漸蓬勃之後,跨國銀行正與氣候風險、政治、經濟專家攜手,估算所有自然資源的資本。以蜜蜂授粉的效益估價來舉例,第一步需要透過田野調查,觀察與蒐集經濟作物對蜜蜂授粉的需求;第二步則是要建立統計關係公式,將作物面積、生產成本等與作物生產相關的資訊納入;若要從單一作物擴大到計算以國家為單位的蜜蜂授粉價值,則必須普查並估算所有經濟作物的授粉依賴係數,並透過統計方法推估作物產值。

一但有了定價,為了維持產值而創生的各類商品,筆者認為可能會有三種主要購買族群:其一為需要利用蜜蜂授粉維持獲益的人,例如農民;其二為需要滿足政府法規、維護品牌形象的企業;第三類則是全球的股市投資人。獲益的可能是以上所有銷售者、購買者,包括蜜蜂。這

真的可以為生物標上價格嗎?

為蜜蜂定價,雖然是將環境保護的意識,帶入資本的流動;是嘗試以資本社會的共通語言來和大多數人溝通,可以視為經濟與生態保護並行的入世手段。但我們必須認知到:幫生態標價的同時,必須時刻清楚生態服務能否用金錢等價交換;也要深思生態系統如此複雜,其價值被誤判的可能、以及如何避免生物圈被視為經濟的附屬,或是導致自然環境的公共財被大型企業以保護之名私有化。

雖然為生態定價已經是趨勢,但生態有了定價後就進入了全球經濟的脈動,類似蝴蝶效應;因此,若是在地的生態漸漸無法由在地人決定,那我們是把命運交給了誰呢?

後記:筆者在撰寫時不斷憶起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的宣言,這是筆者投入環工最先接觸的文學作品,詳述印地安人將領地賣給白人時,價值觀的撼動,推薦給大家。

註釋

[1]這也就是「皮古稅(Pigouvian tax)」的由來,其概念的一部分,即是對產生污染的生產者、消費者課稅;如此的稅收概念又因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全球化,形成「碳稅」、「碳交易」。這樣的轉變,來自於「京都議定書」中各國共同認可減碳目標,並建立相關減碳機制,開始將碳排放商品化,其目的就是想將負面外部成本「內部化」,將第三方承受的污染成本,還給相關的污染者及消費者。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排碳有價」概念勢不可擋 國家及企業相繼導入

參考資料

作者

王迺卉

 

王迺卉,生長於台灣的母親、妻子、女兒、姊姊。Bard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氣候變遷政策組碩士、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博士候選人。夢想著自然再度佔領都市,持續關注都市永續、都市食物森林、氣候變遷調適、永續飲食以及孩童教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