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吵什麼】生態篇 | 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懶人包

【藻礁公投吵什麼】生態篇

正反兩方都主張「護藻礁」 歧見到底在哪裡?

2021年11月18日
整理:曾子郡、吳宜靜(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編按:2021年12月18日將舉行四項公投,其中「珍愛藻礁公投」是我國首次由民間發起的生態保育公投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此時推出「藻礁公投」網站,彙整生態保育、能源轉型、行政程序多項爭點,正反方意見並陳,並提出該會的觀察。本文節錄其中的爭點段落,共分為制度篇能源篇生態篇,和你一起看懂公投正、反方的立場。

三接坐落在桃園大潭海域,引起環保團體的反對,守護藻礁公投將於12月18日登場。本報資料照,孫文臨攝

三接工程最大的爭議,在於其對大潭海岸藻礁生態系的衝擊。原方案是在離岸700公尺處興建天然氣接收站,迴避藻礁生態熱區,以簍空棧橋連接,「再外推方案」則是將接收站外移至離岸約1.2公里處,以不浚深的方式建港,但公投主文則要求「三接遷離離岸5公里外」。

爭點:為了保護大潭藻礁,三接是否應該停工?

正反雙方都認同大潭藻礁生態應受保育,他們所說的保護究竟是哪種保護?


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本報資料照,孫文臨攝

公投正方主張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已於2019年將大潭藻礁列入全球「希望熱點」,證實大潭藻礁具有世界級自然遺產的價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指出,藻礁的生長條件及生態系有其獨特性,學者在此紀錄到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紅肉ㄚ髻鮫以及白海豚。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多位學者曾指出,因工業污染、填海造陸、海岸人工化所造成的棲地破壞,已使得近75%桃園藻礁生態消失,呼籲政府應迅速將目前僅存白玉連接大潭到新屋這段健康的藻礁,公告為國家級的自然遺產。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指出,要保留生態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停止三接興建工程,並將4公里內的水體與礁體劃設為海洋保護區。

公投反方主張

對於保護藻礁的回應,2021年鄭文燦於臉書發文:「2015年,我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中央大學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留區。」大潭藻礁3公里海岸,則因觀塘案通過環差審議,在行政上無法以指定暫定自然地景,阻止已通過的環評。

台灣中油說明,三接動工至今,持續投入藻礁環境維護及生態監測,已於大潭海岸清理超過99公噸垃圾,小燕鷗棲地營造達成夏季繁殖成功率近90%,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從75個增加到超過100個。

經濟部主張,三接再外推方案可達「顧供電、減空污、顧藻礁」三贏,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強調,人類活動對原始生態一定有影響,但經過科學調查,再外推方案已極力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爭點:三接工程形成的漂沙是否會影響藻礁生態?

過去有研究指出,台電大潭電廠在垂直海岸方向建了二道堤防,造成明顯的突堤效應,突堤效應形成的漂沙究竟會怎麼影響藻礁生態?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認為,「突堤效應」將影響漂沙量,造成「北淤、南侵、中間沙埋」,衝擊生態豐富的大潭藻礁。圖片來源:藻礁公投推動聯盟。

公投正方主張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認為,「突堤效應」將影響漂沙量,造成「北淤、南侵、中間沙埋」,也就是北側白玉藻礁淤積、南側觀新藻礁保護區遭受侵蝕,生態最佳的中段大潭藻礁也都將面臨更大的威脅。

中研院陳昭倫指出,大潭藻礁區域已有四道很明顯的人工建物,這些結構體造成的的突堤效應,將漂沙堆積在藻礁上,特別是現在最具環評爭議的天然氣接收站與觀塘港第一期工程。針對開發方所說「棧橋簍空可以減輕淤沙、保護藻礁」,他也表示,沒有人會知道在一個動態平行下的現有藻礁未來會是如何,「再精密的水工模擬模型都無法告訴我們最後的真相⋯⋯直到所有的工程做好之後就已來不及了。」

公投反方主張

台灣中油說明,在三接工程開工之前,藻礁就曾被泥沙覆蓋,藻礁生態熱點G1及G2區潮間帶「沙來沙往」本就是大自然現象。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成大水工所團隊模擬「未建港」與「再外推」方案的漲退潮水流,發現採鏤空棧橋設計的再外推方案,兩側海水仍能通過棧橋,可以持續流向潮間帶藻礁區;而再外推方案讓棧橋內的隔離水道變得更寬,使G1、G2藻礁區附近的海水流速高於未建港的條件,漂沙較不易淤積,反而有利藻礁[1]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再外推方案採鏤空棧橋設計使漂沙較不易淤積,反而有利藻礁。圖片來源:經濟部

台灣中油則在環評會議說明,行政院宣布再外推方案後,工業港已經取消填區及浚挖,對於近岸藻礁影響減小;而防波堤遮蔽效果,也有助維持G1、G2區裸露藻礁不易被淤砂掩埋。

爭點:藻礁生態分佈範圍、三接影響面積有多大?

公投正反方對於藻礁生態分佈範圍各自有主張,對於三接工程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範圍也不同。一片藻礁,雙方如何各自解讀?


大藻礁公投聯盟指出,部分水深超過18公尺的鑽探點位也有礁體;台灣中油則指出,實地鑽探結果顯示水深18公尺處已無藻礁。本報資料照。孫文臨攝

公投正方主張

藻礁公投聯盟指出,再外推方案並未超過離岸1.7公里,環評資料也顯示,鑽探結果的開發範圍內多處海床仍有藻礁,部分水深超過18公尺的鑽探點位也有礁體。

藻礁盟表示,三接包含「觀塘工業港」與「觀塘工業區」兩個開發案,經濟部對外宣稱影響面積僅2%,卻絕口不提三接外推方案的碼頭、防波提等人工設施面積高達45公頃,會對藻礁生態造成衝擊。

珍愛桃園藻礁主張,藻礁生態系本來就不是單獨的存在,潮間帶健康的藻礁需要的亞潮帶健康的泥沙生態的支持,強調「海底泥沙環境生態當然是藻礁生態系的ㄧ部分」,認為開發方所提「潮間帶與海底是兩個不同生態系」的主張,屬生態歧視,是嚴重的錯誤。

公投反方主張

台灣中油指出,實地鑽探是最能了解海床地質的方式,至今共執行了103個鑽探點的岩芯資料,經中央大學地科院判讀,顯示水深18公尺處已無藻礁,最遠只到離岸1.7公里處。直指藻礁盟誤讀環差報告。

經濟部指出,三接再外推案已經避開潮間帶全部藻礁,對於亞潮帶礁石的影響面積也縮減到最小,推算人造結構物影響海床面積不到2%。

中油說明,進一步分析海底生物群聚,潮間帶藻礁生態與海底(亞潮帶)是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十足目及軟體動物聚群種類及組成都不一樣,主張不是潮間帶到海底全都是藻礁,再外推方案主要設施在亞潮帶,即使對海底泥沙生物有影響,也與藻礁生態關聯很低。

註釋

[1]環評資料指出,淤沙對於殼狀珊瑚藻屬於中度負面影響層級;對刺細胞動物豐富度與棘皮動物豐富度屬輕度正面至中度正面影響。

參考資料

作者

吳宜靜

右手按快門,也寫字。讀過歷史、勞工關係和攝影。旅行的國家數因為印度而未再增加。企圖用說得動自己的方式傳達環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