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辨種類、人工目視判體積 調查:台灣海洋垃圾漁廢仍佔大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AI辨種類、人工目視判體積 調查:台灣海洋垃圾漁廢仍佔大宗

2022年08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根據調查,我國海洋廢棄物整體仍以漁業廢棄物為大宗,本島有近七成、離島則超過八成的海廢皆與漁業有關。海保署13、14日舉辦「2022海洋保育面面觀—台灣海域生態守護研討會」,國內除了已開始將無人機等高科技應用在海廢監測,透過近三年的「海廢快篩調查」更發現,海廢數量正持續下降,離島下降幅度最高。

海保署於上週(13、14日)舉辦「2022海洋保育面面觀—台灣海域生態守護研討會」。攝影:廖禹婷

海污監測也要高科技! 無人機、AI模型辨種類 人工目視判體積

全球海洋廢棄物急遽增加,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中,四面環海的台灣,也難以在「海廢治理」的全球議題中缺席。有效的海洋污染治理必須正確掌握海廢監測數據,然而,海洋範圍廣大,調查人力及量能也相當有限,我國自2002年起,與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共同執行「海洋污染緊急應變專案」,引入「遙測影像」以及「衛星無人機」等監測技術,研判海洋污染事件位置及範圍,以及自動辨識海洋廢棄物類別。

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國欣解釋,監測海上溢油等污染事件的遙測衛星有「光學」及「雷達」兩種,海洋廢棄物則以無人機技術的調查效率最高。無人機可近距離拍攝出高解析度影像,方便後續分析廢棄物種類組成、分佈及數量等資訊。曾國欣透露,團隊已開發出AI技術並規劃「海洋廢棄物自動辨識網路平台」,一般民眾皆可自行上傳照片,AI模型便會自動辨識不同種類的海洋廢棄物。

海廢垃圾累積量大,且常層層堆疊,即便是遙測影像技術恐怕也難以估算。澄洋環境顧問公司執行長顏寧解釋,相較於「件數」或「重量」等耗時耗力的調查方法,台灣海廢的堆積情形更適合直接估算「體積」。

因此我國借鏡日、韓經驗,2018年起推動「海廢快篩調查」,藉由目視來估算體積,以此方式蒐集海廢數據。海廢快篩調查目前在本島及離島海岸線上共有168個樣點,每年會在各樣點的100公尺範圍內調查四次。

近三年海廢快篩調查:離島海廢減量最多、漁業廢棄物仍佔大宗

據2018至2021年海廢快篩調查結果,我國海廢正持續減少中。顏寧指出,由於2020年推出「向海致敬」政策,因此2021年海廢數量相較2020年減少高達一半以上,其中,減少幅度最大的為政府大力推動政策的離島區域,例如澎湖近兩年的海廢減少量就高達六成,整體海廢量呈下降趨勢。

細究我國海洋廢棄物的種類,整體仍以漁業廢棄物為大宗,發泡(保麗龍)、漁網繩索及浮球數量占比最大。其中,本島有近七成、離島則超過八成的海廢皆與漁業有關。

這些海洋廢棄物到底從何而來?顏寧指出,經過分析後發現,有52%的塑膠瓶罐為中國製、68%廢漁具可能來自中國漁船或淺海養殖。

北海岸最髒是「風」惹的禍? 學者:風阻效應使海廢集中成「濃湯」

調查也發現,海岸垃圾最多的則為台灣本島面北的海岸,有高達65%的垃圾集中在面西北、北、與東北的海岸上,且占全台垃圾量83.3%、台灣本島最髒的12處海岸中,就有10處面北。

海洋垃圾容易隨著海流與風力而在海上漂流,甚至聚集成「垃圾濃湯」。圖為日本311海嘯後的沿岸,照片來源:維基百科(CC0)

顏寧分析,由於東北季風易將海廢吹至北海岸,且北海岸底質多為開放岩盤、礫石灘,還有大量消波塊等人造結構物,因此海岸更容易聚集垃圾。

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解釋,除了洋流以外,海洋垃圾還會因「風阻效應」,而在海上漂流並重新分布,形成越來越集中的「垃圾濃湯」現象。舉例來說,浮具或保麗龍等在海面上露出體積大的廢棄物,就容易受到風力的影響而被帶至其他地區。

垃圾被棄置於海洋後,平均會花費三年藉由洋流及風力重新分布,最後逐漸集中到特定地區。隨著風阻效應增加,海廢更容易在海中漂流,甚至跨緯度,例如從亞熱帶「旅行」到熱帶或高緯度區域。

漁廢問題三管齊下 保麗龍浮具禁令逐步推進

面對我國海廢大宗的漁業廢棄物,漁業署漁政組科長邱文毓表示,源頭管理主要透過「刺網實名制」、「養殖替代浮具取代保麗龍」及「設置漁船海廢暫置區」三大面向。

邱文毓指出,我國2.1萬艘漁船中,有近四成可從事刺網漁業。同時,刺網容易流入海中成為「海底死亡之牆」,對海洋生態危害嚴重,因此從2016年起推動「刺網實名制」並輔導漁民轉型淘汰刺網,「從2017年開始這些刺網漁船只會少不會多。」

被稱為「海底死亡之牆」的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另針對養殖漁業推動可回收的替代性浮具,取代易碎化成塑膠微粒、形成「海洋白色污染」的保麗龍,並逐步推動全面禁用保麗龍浮具。

邱文毓說,目前已累計汰換11.7萬顆保麗龍浮具,金門縣則在2022年4月起宣布禁用,嘉義縣及連江縣的禁用政策則將在明(2023)年於部分區域推動,而澎湖縣與台南市也正進行法制作業的規劃中。

另外,由於漁業廢棄物體積龐大,實務上很難要求漁民帶回處理,因此在漁港或漁村設有23處養殖暫置區,減少漁廢隨意丟棄的狀況。進入暫置區的漁廢會先初步分類,可再利用的交由回收商處理,其餘則由各地環保局協助運至焚化廠。據統計,2020及2021年分別已處理4.6萬及2.4萬噸的漁廢。


浮筏式蚵棚需靠大量浮具支撐於水面上,而過去蚵農通常習慣使用保麗龍材質做成的浮具。照片提供:海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