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一餐以及吃蔬食的一餐,碳排放量差多少?
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指出,肉食者如改採少肉飲食,減碳效果相當於減少800萬輛汽車上路。無肉不歡者的一餐和蔬食者的一餐,所製造出的碳排究竟差了多少?
根據《BBC》報導,這項研究收集了五萬5000名受試者的數據並分析後發現,以成年人一日所需約2000大卡的熱量來看,若依照不同飲食型態統計平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多肉主義者(high meat-eaters,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肉類)平均會產生10.24公斤的碳排放;而少肉主義者(low meat-eaters,指每日攝取約50公克或更少的肉類)則平均會產生5.37公斤的碳排;魚素飲食4.74公斤;素食飲食4.16公斤;純素飲食者製造的碳排則可低至2.47公斤。由此可以看出多肉的飲食習慣,碳排遠大於其他飲食習慣者的排放二倍到五倍之多。
為什麼飲食型態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
為什麼多肉的飲食習慣會帶來大量的碳排?主要原因為肉類攝取量的差別,可從產地到餐桌中的第一步「產地」開始談起。
從古至今,畜牧業一直存在,現今的氣候變遷問題並不是多養了幾頭牛而產生的,所以問題並不完全在飼養,而是已經同質化的飲食文化。
同質性高的好處,是在台灣也能吃到美國的漢堡,但同時也讓全球的食材需求變得相對單一。其實這不只侷限在產地,從產地到餐桌中的每一步,都會製造不同程度的碳排,當人們攝取了多肉的一餐,如超過一個手掌的牛排、雞排等肉類或雙主餐便當,背後的碳足跡早成定局。
畜牧業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小覷,需考量到光是飼養經濟動物,所使用的土地、擴建畜牧用地導致的物種流失、灌溉的水及水污染等。不過,英國肉品加工業者協會的執行長認為,「這份報告並沒有考慮到,畜牧業產生的碳排也可能被如草地、樹木等自然環境吸收。」
社會風氣影響 減少多肉量飲食型態有難度
雖然說是重度肉類飲食,但仔細看其定義為大於100公克的肉類,這樣的量其實尚在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每人每日所需攝取3-8份豆魚蛋肉類的建議範圍內,且國民飲食調查中,國人大部分都過量攝取豆魚蛋肉類,意思是,大部分的國人皆屬於重度肉食型態。事實上,吃一個含肉排的大漢堡或是一塊大雞排,就相當於100公克的肉類。
受社會風氣影響,要改變這樣的飲食型態難度較高。民眾對於減少精緻糕點、含糖飲料、加工食品等飲食形態已有了解,也會節制攝取這些食物。反觀對於「蛋白質攝取」常常出現減重需要高蛋白、避免肌少症等迷思,以及肌力訓練需乳清蛋白等影響,反而過量攝取。
一定要靠飲食阻止地球暖化嗎?
根據《BBC》,2021年發表於《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的研究指出,全球有1/3的碳排放來自於食物製程。牛津大學今年的最新研究也指出,動物性食品與碳排的關聯性相當明顯,此外也會對土地使用、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該研究是首次有研究深入分析飲食類型對環境的衝擊。
食衣住行中的碳排,「食」往往是被忽略的。牛津的研究指出,無肉不歡者只要減少一餐的肉類攝取,就等同路上少800萬輛車的減碳量。這表示一餐的選擇,其實才是關鍵。
轉變為素食、魚素、全素,會對我的健康有影響嗎?
多年前筆者參加在台舉行的亞洲膳食營養大會,曾分析過何種蔬食飲食對人體最健康(這邊的健康通常指長壽、減少疾病的可能),結果是魚素[1]。
筆者以營養師的角度分析魚素及全素,魚素雖富含高DHA、EPA的營養,但以食物安全的問題來說,大型魚類又有重金屬堆積的風險。而全素則是長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者缺乏營養素如B6、B12等問題。
不論是哪一種飲食,食材還是以交替使用及健康為前提,若有疑慮可找營養師評估。即使不能完全執行少肉飲食,偶爾的全素、偶爾的魚素、偶爾的蛋奶素,也能對我們與地球的健康盡一份心力。
註釋
[1] 魚素指以海鮮(以魚為主)為豆魚蛋肉類來源的飲食型態。
參考資料
- Nature Food (2023),Vegans, vegetarians, fish-eaters and meat-eaters in the UK show discrep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 BBC(2023年7月20日),
- 聯合新聞網(2023年7月21日),牛津最新研究:無肉不歡者少吃肉 減碳量等同道路上少800萬輛汽車
- Science Media Centre(2023年7月20日), expert reaction to study looking at vegan, vegetarian, fish and meat diets in the UK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用「吃」改變世界:一餐少肉飲食能減少多少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