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的馬尾藻林,是引領我進入海洋的視窗,在水面深吸一口氣,弓身下潛之後,無意間進入了馬尾藻林,跟隨著天竺鯛族群,在同一個空間裡自由穿梭、悠遊,雖然我是個入侵者,卻好像也被水族們接納了,當下的驚喜,讓我從此迷戀上海洋。
恆春半島的近岸海域,造礁珊瑚種類相當多樣,群聚叢生的枝狀形軸孔、葉形表孔珊瑚,形成了多孔隙的空間,是珊瑚礁魚類覓食、繁衍子代的棲所,常可見到許多幼魚穿梭於孔隙之間。而團塊型的珊瑚礁,是底棲或共生型生物的最愛,可以觀察到管蟲、硨磲貝、或是相當少見的閃電貝等。由造礁珊瑚、軟珊瑚、沙質海床架構而成的立體多樣性環境,形成了水族們的樂園、迷人的瀛海水晶宮。
海裡下雪了 珊瑚產卵是否能永續?
不過也有人認為,恆春海域最吸引人的生物行為,是珊瑚集體釋放精卵的生態奧秘,這是每年春夏之際的夜間盛會,1990年代,海洋生態學者逐漸掌握了珊瑚產卵的生態機制,到了2000年,學術界與公視合作,首次進行珊瑚產卵直播,做海洋教育的推廣。近年來,大眾雖已了解珊瑚保育的重要性,但隨著海洋遊憩活動盛行,潛水遊客逐漸增多,每當珊瑚產卵的季節,水下宛如夜市,夜間人工光源也可能過強,似乎已造成珊瑚的壓力。
其實從1990年代之後,恆春半島的觀光客就持續增加,導致海岸地帶的各種開發項目,也不斷擴增。從公共基礎設施如濱海公路與港口擴建、社區雨水溝、山坡護牆,溪流整治再到民間的大型飯店,以及中小型民宿,這些合法或違規的建設,類似翻天挖地的工程,只要來一場颱風豪雨,甚至短延時強降雨,裸露的表土就會被沖刷流失,造成黃濁泥水橫流,最後都進入了近岸海域,導致珊瑚礁區被厚重的泥沙覆蓋。
除了泥沙覆蓋的破壞以外,黑污水橫流也是恆春海洋的危機。因大量遊客湧入,各項生活廢水順著區域排水、雨水溝,流入近岸海域,因陸源污染物中的氨氮磷類營養鹽相當高,導致大型藻類快速孳生,每當退潮之後,在礁石區就能看見成片的絲狀綠藻,而海葵也成為珊瑚礁區的優勢物種,黃泥流與黑污水,對於珊瑚礁區的影響日愈加重。
南灣眺石海域珊瑚群聚覆蓋率,在1990年以前,約為50%左右,但是歷經1998年聖嬰現象,2001年泥沙覆蓋的危機,以及生活廢水與垃圾污染之後,珊瑚群聚的覆蓋率降到了15%,這是恆春墾丁旅遊發展,因過度開發伴隨產生的諸多後遺症。
全球暖化海溫升高 珊瑚白化的危機
恆春海域環境除了受到人為破壞以外,還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珊瑚最適宜生存在海水溫度介於24至28度之間,如果水溫超過珊瑚生長的30度臨界點,又持續一週以上的時間,珊瑚的共生藻就會離開或死亡,造成珊瑚白化現象,如果海水溫度沒有下降,其它大型藻類就會伺機附著在白化的珊瑚上,而珊瑚沒有共生藻提供能量之後,就逐步走向死亡。
恆春海域自1986年,因核能三廠開始運轉,大量溫廢水排入附近海域,導致出水口周邊珊瑚出現白化死亡,之後1998年、2007年、2020年,更因為聖嬰現象及全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接續發生大規模及全面性的熱傷害。
從第一次潛入海中,感受恆春半島的海洋魅力,轉眼間,已過了40年,我們看見了瀛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物種繁衍的中途島,也見證了共棲共生、互利與共榮、爭奇與鬥豔的生界奧妙。穿梭在半島的高位珊瑚礁岩裡,站在海岸凝望著夏季遊客人潮來來去去,與恆春這片海洋同喜同悲,彷彿進行著一場永無止境的無言對話,這一片海岸何時得以休養生息?我們,是否至少該為這一段美妙的際遇,做點什麼?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海洋.恆春|四十年的時光,紀錄恆春的海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