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托特尼斯鎮是英國轉型城鎮運動的發源地,為了增強己身韌性,擺脫對石油的重度依賴,這個特別的社區始無前例地進行著各種節能、資源再利用及食物在地化的計畫。參與行動者從地方政府議員至鎮上商家,繼上週專訪了議員羅勃.芬特,瞭解民間草根運動如何由下而上,促使政府加入改變行列。本週我們將帶著大家,信步走訪在地居民和商家,看看他們怎麼響應轉型城鎮的計畫,而讓他們決定「改變」原有生活型態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托特尼斯鎮是個極具知名度的度假山城,擁有蔥綠山丘與湖光美色、旺盛的旅遊人潮、熱鬧精彩的商家之外,它最迷人之處是在地深植的人氣氛圍,如果說托特尼斯鎮的特產是轉型運動、那麼製作這項特產的師傅就是全體居民,上從議會政府、乃至草根團體再到社區居民,在有形無形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人味兒」。
外地人初次面對這項獨特的轉型特產時,只需放慢腳步、放開心胸就能感受其廣大無比的力量,踏訪托特尼斯鎮的短短幾天內,居民們的用心生活、熱情與親切就那麼的不著痕跡卻又深刻地印畫在我們的記憶中,久久迴盪不已。
寧靜山城 猶如和諧樂曲
托特尼斯鎮的獨特性從地理上可見一般,外地訪客大多自大都市而來,若在夜晚時分搭車前往該鎮,一路上經過托基鎮(Torquay)、佩恩頓鎮(Paignton),這些城鎮都比這座小山城來得更開闊,因此旅遊景象更具有規模、相關設施多元齊備、街景熱鬧萬分無比,旅遊人潮更是可以想像。巴士在轉入一道街口之後,進入這座小城,在低矮山丘的隔離下,頓時將塵囂喧擾阻絕在外,彷彿只有那股幽靜才能取得許可證進入小城,不知覺中靜謐安撫了旅客長途跋涉的煩躁不安,地理上的區隔創造了小城的寧靜,這是小城的特色之一。
隔日,小城主要大街上的商家逐一地開門營業,當地居民絡繹不絕地採買生活所需品、偶一駐足閒話家常。約至中午時分,度假人潮逐漸出籠顯現在小城的街角,閒步逛起商家,一眼望去的商家仍然保持著在地獨特性,既能涵蓋傳統又見新穎,像是起司販售店、手工鞋店、風味餐廳、咖啡小店、當地書店等等,不僅照顧到當地居民生活所需,也提供了旅人的新奇嘗鮮。這股鬧熱氛圍是由當地居民與外地旅客所共同營造而出的,猶如雙方人馬事先經過協調,誰也不強勢過對方,不壓抑對方風采,那麼和諧地融入在這座小城中。遊客的度假訪遊與當地居民的生活足跡創造了融洽的鬧熱,這是小城的特色之二。
與霍爾.吉力摩爾(Hal Gilimore)相約大街上,這日將深入走訪托特尼斯鎮,他是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ransition Town Totnes,TTT)的一員,對於當地的歷史傳統、人文風俗、風光景色以及當今盛行轉型運動都瞭若指掌、闊談一番,舉凡城鎮大街上的石頭(Brutus Stone)的悠久歷史、乃至小城與鄰近的達丁頓莊園(Dartington Estate)和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 College)的環境運動關係,都有深入的見解,說他是文史工作者暨愛好環境運動者,一點也不為過。而在他的引薦之下,我們有機會與當地商家進行對談,得以發掘在地故事。
活力充沛的綠色纖維專賣店
第一站來到了「綠纖維專賣店」(Greenfibrres),專門販售友善生態環境的衣服及週邊用品,而店長威廉(William)是個熱情洋溢又活力十足的人,短短的半小時談話,分享了許多想法,也提供了許多綠色文宣品供我們參考運用。城鎮中的居民大多是受到這個城鎮獨特的前瞻性永續風潮的感染而移居在此,威廉也是其中之一,因為認同轉型運動,也認為當地生活是較為永續的方式,因此在倫敦從事1年事業之後便移居至此,至今經營這家店已有14年之久,當地社居及居民有友善環境的觀念,能支持永續生活的觀念,因此在這座城鎮經營這類商店,理念的傳達更顯相得益彰。
瞭解改變關鍵 社區發展多樣性
談論到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 Totnes,TTT)試圖與當地店家合作,威廉樂觀其成,也加入可使用托特尼斯磅付費的店家行列,積極投入事業的他表示,當人們有更多的永續想法時,也有心想投入行動時,那麼就會創造出更多這類的想法跟行動。當了解當地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在面對未來產油高峰、氣候變遷的環境變遷挑戰時,都知道應當要有所改變,而轉型便是其關鍵,因此即使不知道這樣的行動是否會成功,但總會想去嘗試。威廉以逗趣的滾雪球譬喻說明,當愈來愈多人參與投入,也就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愈多的轉型可能,便能發揮了雪球效應,將有愈來愈多的影響與擴張力。
以托特尼斯磅(Totnes Pound,簡稱TP)為例,人們的生活與金錢交易緊密相連,因此托特尼斯磅的社區貨幣運作,帶給人們另一層的思考機會,以正向的心態來面對,嘗試在可能改變的的面向去執行,因此在社區中看到了多樣性發展,像是社區農園、節約能源、以及去破除現行經濟體系的窠臼,即使規模小,但其實質意義更甚於表面的交易行為。
威廉所經營的綠色纖維專賣店,其商店物品皆使用有機原料,像是有機羊毛、有機棉等不含農藥綠色纖維。同時也朝原料在地化的目標邁進,關於此項目標,他不諱言表示衣物的原料在地化與食物取自在地化的尺度截然不同,以托特尼斯鎮而言,社區鄰近便有農場,因此食物能輕易達到當地生產,相較之下,英國本身所生產的衣品原物料並不多,因此為達到在地化,盡可能地選用距離相近的國家進口原物料來製作。他以在地化的尺度相比,食物若為50英哩,那麼衣物會是1,000英哩的尺度。因此若要嚴格地審視在地化,或許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同樣地,威廉對於生活的便利性以及適切性也有一番見解,現代人追求物品幾乎是便利性遠大於生活需要性,就像是登山用品的防寒衣物,居住在寒冷地區以及經常使用到的人們,才算是必備品,但反觀目前社會卻是很多人都擁有這些高價格物品,但捫心自問是否真的需要、也會經常使用到的嗎?再以車子為例,每個人都很想擁有一部車,作為代步工具,假使人人擁有車子對於環境將造成無以承受的負荷;若全盤考量保護環境而完全撇棄擁有個人車輛,對於生活又會造成某程度的不便,因此轉型之意就在於,在便利性以及適切性中達到一個平衡點,不會因為環境變遷,而嚴苛要求大家都不要擁有,而是轉變態度以正向思考創造城鎮車子共乘制度,來取代車子全有或全無的情況。
城鎮生活 人與人緊密連結
我們好奇地詢問曾生活在大都市的他,對於現在年輕人往大都市謀生賺錢的趨勢有何看法?他的見解相當特別,以17、18歲的青年人尚且無法感受到鄉下生活的意義,那麼就放手讓他們去都市裡體會,他以霍爾.吉力摩爾(Hal Gilimore)作為例子,出生並成長在托特尼斯鎮、曾經離開城鎮到都市裡生活的霍爾,如今回到了這個小城生活,並以文史導覽工作來讓更多人了解他的生長地,經過這些歷程,有了不同的生活經驗得以相較,在未來的某天,這些年輕人將會感受到鄉下生活的樂趣,而再回歸鄉村,此時回鄉的他更能深刻了解自己以及所面對的生活方式。
嚮往城鎮生活的威廉,喜愛人的緊密連結關係,他興奮地分享當生活中有更多的關係連結,就產生許多未曾想像過的樂趣,這些遠超乎金錢的追求,遠勝於在都市的比較心態生活,不再只是一味追求金錢。人們擁有更多的談論機會產生連結感,就像是Transition Street計畫,人們藉由談論來連結生活,連結彼此,連結社區,連結社會以及連結未來,而這些都是其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續下篇)
【延伸閱讀】
※ 本系列專文感謝農委會林務局、青輔會贊助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