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下)

2011年10月18日
本報2011年10月18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韓德森走訪農田,受贈野薑花。(攝影:吳信緯)12日在宜蘭行健村的國內外友善農業耕作者交流會,參與者不但有行健村的農民,還包括大宅院友善市集農友的游麗花、黃云起、王秋香,以及「茶之米」小農李婉甄等農友。他們基於對農業的熱情,自己租地,以有機農法耕種,自行開闢客源,與行健村幾位在自己的土地世代務農的長輩相互輝映,展開宜蘭有機農業的前景。

行健有機夢想村最年長農友是77歲的阿土伯,最年輕的農友則為28歲的國筌。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農業脈絡得以銜接。

在聽完來自國外3位友人推動自然農法及社區型農業,並飽食農民準備的豐盛午餐後,一行人隨後前往農地,見證台灣有機農地。

第一站來到春義伯的筊白筍田。已經收成的筊白筍田,仍維持著水田狀態,田中飼養的烏溜以及草魚;一旁收成後、割去筊白筍剩下的梗、葉,放置一旁,要成為農地的肥料。春義伯說,筊白筍每年2月種,8月收,年底之前繼續養魚,過年前再放乾水賣掉魚。

田裡的福壽螺。田裡依稀可見福壽螺卵,向為農人最頭痛的問題。春義伯見了不慌不忙也不理睬,因為養烏溜就是為了吃福壽螺卵!再生的枝葉上,浮出水面約10公分的梗上有福壽螺卵,德查觀察到覺得有興趣,這樣的蟲卵怎麼辦?阿伯說,免驚,烏溜會跳起來吃啦!他說,親眼看到黑鰍跳出水面,而福壽螺數量也還能控制。德查聽了很開心,問春義伯這是什麼魚,他要帶回泰國。

草魚則以收成後再生的筊白筍嫩葉子為食。這種利用生態循環的農法,頗得德查之心。

一行人來到合作社的碾米廠,嶄新的碾米機展現在眾人面前,為了讓大家了解碾米的過程,農民熱情的找來一袋稻穀,開機器,現場碾了起來。同樣種植有機米的李婉甄,很清楚碾米的過程,他的米是送到附近的碾米廠以更古老傳統的機器碾,不但機器本身是木製的,碾米過程需要人力不斷控制機器。而行健合作社的這部機器,是合作社最近花費最大的一筆錢,花了30幾萬元,而且因為量少,碾米過程無法完全借助機器。

韓德森對於成本計算很在乎,不但詢問碾米機的價格,也關心收益能否打平,包括有機認證的費用等,了解台灣社會環境是不是也能對有機耕種者友善。

高男的蔥田。三星蔥紅遍東南亞,但蔥需要下很重的藥,改種有機並不容易。來到中世代農友高男的蔥田之前,我們先經過隔壁的農田,同樣種著蔥,田中有一位農民揹著農藥桶,正在為每棵蔥仔細噴灑。黑色帷幕高高掛在高男和這位農友農田間,為了怕農藥汙染了有機耕種的蔥,而這又增加了高男耕種的成本。

一行人走進蔥園,看著高拱的畦上覆蓋著抑制雜草的稻梗,韓德森好奇的問,蔥先種或稻梗先鋪?高男回答說,在種植前就先舖上了;種得稀落蔥是為了有更多空間成長。師從自然農法高男,種的是日本小憨有機蔥,自己育種。高男將蔥田的一半以種原直播,另一半則用分株種植。這讓隨行的人十分好奇。他說一定要維持以種子直播基因才不會「跑掉」,其實就是維持基因多樣化,讓種原不斷適應土地,發展更強韌的基因特性。園中的蔥已經種了一年多了,高男摘了一棵給大家品嘗,張美十分推薦,說這蔥鮮美,外面比不上。

農地參訪後,安排了短暫的分享。農民對解決有機農法中除草的問題特別熱烈,希望從幾位友人身上學到方法。韓德森表示,除草的方法因物種及土地、氣候條件而異,需要透過實作發展在地智慧。他舉自己種植紅蘿蔔除草為例,在種植前就需先除幾次草,播種之後,數著發芽天數,在發芽前一天,在以火燒掉表面上的雜草,千辛萬苦迎接秧苗冒出頭來。

韓德森對行健村有自己的合作社表示肯定,他認為領導人張美深具吸引力,而且務農人口老中青都有,十分可貴。

國外友人和行健村農民合照。(攝影:吳信緯)

離別令人不捨,農民紛紛以自製的成品贈給國外友人,爆米香、行健米,希望透過味蕾的記憶,讓友人記住台灣這群殷勤務實的農民,也和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農民一樣,為了人們健康的飲食,日復一日懷抱著希望耕種著。

※ 本文與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合作刊登

【相關報導】
國際友善農業推手 串訪土城彈藥庫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 ( )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