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余宛如《明日的餐桌》花了多少時間準備,她撫著歲月說,2008年投入公平貿易推廣便累積了,赴英國進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時尤其體驗到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在地蓬勃的各種食物運動。食安醜聞在台灣1月多爆發,黑心得不可思議,光3月就有潤餅皮添加吊白塊、工業用碳酸氫銨泡製海帶、黑心胡椒粉胡椒鹽辣椒粉咖哩粉等等新聞,化學名詞、下架品項反覆更新背記,面對波波食安危機,選擇吃什麼是一個人可以馬上進行的行動。
實體到虛擬通路
去年底,結束為期一年以策展為軸線的公平貿易超市;1月,咖啡店實體門市歇業,在標榜健康、有機、友善小農的超市版圖,或自力救濟採購各社群網絡下,生態綠重新定位在?她笑道,公平貿易是唯一動機沒變過,核心在食物透明度;生產過程若不透明,便失去消費者的教育機會,我們必須擁有足夠資訊來做出選擇,「比方掛耳包,那時很少人在意原物料的樣貌,即溶咖啡、奶精的添加物來源,不到3個月後爆發三聚氰胺事件。食物倫理根本和食安結合在一起!此外,建立烘培豆子的know-how,得到支持不因慈善,是好喝啊。」
現於三重設立工廠,專心營運電子商務,提高產量且開發更多公平貿易產品,「並非加盟展店,投資看不見的地方,把關使生產品質更好。」未來電子商務平台將是一大趨勢。咖啡店完成階段性任務,公平貿易於消費者意識已崛醒,日後雖透過企業合作B2B、通路專案等為主,仍會保持一定的宣傳管道。
經營理念到市場,她強調「通路很重要,責任零售(Responsible Retail)的概念,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落實」。在英國,1994年成立的公平貿易基金會乃為主要推手,再者,連鎖超市掌握超過50%市場通路,影響力甚鉅,而因百年合作社Co-op集團的連鎖超市自1998年開始推動責任零售,一連串供應鏈改革,讓食品不但美味健康甚至帶動社區發展,符合動物福利、環境永續與公平貿易等進步指標,一套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引發仿效,牽動零售業的道德競爭(The Ethics Competition),公平貿易成功緊密地結合主流市場,形成社會共識,消費者除了安心消費,同時亦創造了社會利他價值。
消費者集體力量足以影響市場改變,抑制炒作,「國外公平貿易的商品不一定貴,人人買得起!」反觀台灣,往往好的小農的產品無法進入通路,劣幣驅逐良幣,或僅為行銷點綴、形象漂綠,或過於高價除中產階級難以消受;然強調商品低價,消費者也不見得贏,余宛如提醒,便宜必有原因,代價是什麼?通路至消費者、生產者的三贏,應在於責任消費的良性循環,近期像全家和義美結盟頗值得觀察。
全球到台灣的創新想像
《明日的餐桌》分5部深描全世界近年來食物運動的風起雲湧,生動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食物生態系」,生產、處理、運輸、烹調到消費環節的「食物再設計」,充滿了多元鮮活的創新機會。英國案例最多,由飲食文化、零售通路、剩食浪費、校園食品合作社、中小學校園食育、傳統市場復興、食物共享、咖啡正義、公平貿易城鎮等面向切入;另一大篇北、中、南美洲,聚焦反戰、對抗貧窮、小農、咖啡、可可、原生作物、生態(多樣性)貿易等議題,邊界、童工、女農、草原游牧、社區企業等等亦有所著墨,文末多附註相關延伸說明,熱切關注的現場搭配條理脈絡,讀來躍躍啟發。每天都必須吃,最貼近生活生存的食物作為武器,徹底解剖上下游環境真相,鼓舞著隨時介入不公平的行動響應。
看完世界正在吃什麼?場景轉向寶島,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菜籃子革命》,則透露一個個溫柔堅定捍衛生活消費權利、由女性主場20多年的精采故事。一包米一串葡萄,從環境守護到共同購買,從集結消費力到展現社會力,開啟劃時代的合作經濟模式。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對話,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迄今近6萬個家庭加入合作社,供應了600多種產品;以友善農耕方式,照顧了百位農友、600公頃農地。源自1993年的共同購買運動,找一群人挺一群人,並非單純買賣,且因理念締造夥伴合作凝成共存共榮、渡過難關的生命共同體。
《菜籃子革命》共有歷史、產品、班站、議題、願景5大篇,歷經3年醞釀成書。特別的是,為避免合作社被當作品牌般的有機商店,主婦聯盟邀請有意入社者需先參加說明會「新生訓練」,藉由研習座談,翻轉消極消費,進一步深化消費者主動學習,不少社員因此成為常投身環境及社會運動的參與者。一頁頁翻探生產者心事有甘有苦、主婦心聲有ㄌㄨˊ有堅持,產地到餐桌,織就人情的綿厚信任,採擷情感的豐收。關於公平貿易,書中也提及雨林咖啡不循認證途徑之另闢實踐。班站篇分享社區共好經驗,議題篇回溯減硝酸鹽、食安風暴、反基改、恢復本土農糧自主、灣寶農地保衛戰等記事,娓娓悠長。
「資訊透明,誠實告知,共同解決」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購買的原則,跟公平貿易互有參照,共通點均在如何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間失落斷裂的關係。而新興以市場機制分擔農業風險的4種模式包括:小農市集、社群支持農業(CSA)、有機認證、公平貿易認證,比如全美農民市集雖飆速成長,不只面臨商業化問題,還不保證減少碳排放(額外的開車活動),「農民不外乎回答換現金回饋、有自有品牌,這不是真的分擔風險,市集觀光化、娛樂化,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沒有解決真實問題。市場機制不夠健全,重要的是農民需要什麼?中間商經合理報酬,協助農民判斷、預測市場,加工加值互通有無,讓農民專心栽種,發展農企業,不侷限在跟小農買最好一股懷舊的迷思,支持在地之餘,擴及思考在地生態圈。」余補充。
回歸食物的公平正義
2014年,聯合國宣示之國際家庭農業年,鼓勵各國政府擬定方案,支持小規模家庭式農業生產,重申小農對於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環境永續、在地經濟和文化傳承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同年,歐盟通過公平貿易採購法案,賦予公平貿易政治上的正當性;澳洲開展了公平貿易政策以打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外交新局。生態綠如今協助生產者團體35個,提撥社區發展金約75萬新台幣,公平貿易蔚為當下國際化社會運動,亦是一種人類的普世價值,最近歐美更吹起「潔淨標示」(Clean Lebal)降低食品添加物的風潮。
「不是鼓勵消費,在難以迴避的範圍裡,行使知情權;不然就算個人吃得安心健康,但不符合社會正義,仍是不公平。」余宛如表示。
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é Graziano da Silva)於建設和平委員會上指出,死於飢餓的人比戰爭多,糧食安全是和平、政治穩定和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球的糧食危機,已非生產不足,乃嚴重不均,全球所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費,而飢荒國家每10秒一個小孩餓死。她認為,「全球農業問題相當複雜,糧食生產幾乎被富裕國家主導壟斷,投資補貼母國運輸系統,扭曲了可發展的機制。像咖啡、可可,上下游垂直整合,直接貿易深層地剝削農民,收購價太低可可農寧可改種古柯鹼。」單一作物耗竭地力,保育生物多樣性,公平貿易培力在地農業,從源頭改正,共創因應之道。
每一口細嚼吞嚐肚腹,有那麼嚴重嗎?有。食物囊括的議題千絲萬縷,食安、環境到剝削結構,之於一個意識主張,便存在一個立體的生態系統,一個調節世界問題的連繫方法,攝食可能會越來越麻煩,卻只是必要付出責任消費的廉價代價。推動公平貿易是英國倫理消費運動的一環,該運動所揭示的,不僅在第三世界的貧窮問題,同時也廣泛訴諸於生態環境、勞動及人權問題。這夯盛潮流告訴消費者,捨塑膠袋用購物包,積極選擇支持任何更符合土地倫理的產品,抵制悖離公平正義的商品!明日的餐桌是我們的餐桌,奪回食權吧!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作者: 余宛如/出版社:果力文化/出版日期:2014/12/01
-
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出版社:廣場出版/出版日期: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