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彩一生】尋找化石:科學研究還是商業活動? | 環境資訊中心

【鯨彩一生】尋找化石:科學研究還是商業活動?

2016年02月23日
作者:蔡政修(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及古生物學部 博士後研究員)

I have the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Sue will spend her next birthday...at the renowned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我很榮幸的在此宣佈,「蘇」將在著名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度過她下一次的生日...

理查.格雷 Richard Gray

「這是什麼?」、「有多古老?」、「這個很貴嗎,要多少錢啊?」這三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古生物學家或是對化石有興趣者周遭親友會問的。尤其第三個關於化石價值的問題,若公開拍賣後創世界紀錄,對古生物學界所引起的爭論及人們如何看待「化石」會造成很深遠的影響。

天價化石 恐波及化石學術研究

1997年10月4日的一場拍賣會中,一件於1990年在美國南達科塔(South Dakota)發現並暱稱為「蘇」(Sue)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化石,由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以760萬的美金標下,加上拍賣會所抽取的佣金費用,買下「蘇」的金額高達836萬2千5百美金,蘇的名稱由來則是為了紀念當初的發現者蘇珊‧翰卓克森(Susan Hendrickson)。

展示在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暴龍「蘇」。圖片取自:Pringle, H. 2014. Selling America's fossil record. Science 343: 364-367.

展示在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暴龍「蘇」。圖片取自:Pringle, H. 2014. Selling America's fossil record. Science 343: 364-367.

這件史上最高價的化石出售後,準備投入這看似前途一片大好的化石市場的化石採集者都準備蓄勢待發。但是有一批化石工作者及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學家開始擔心蘇的效應會對古生物學的學術研究產生很大的衝擊,因為可能會讓更多具高度教育及研究價值之化石標本從化石市場走入私人收藏品中。因此會失去重要化石所附與大眾的教育意義及學術研究成果。

這個例子中,菲爾德博物館向大眾及麥當勞和迪士尼等大企業募得足夠的資金,成功地在這不可思議的拍賣價格下將蘇帶回博物館,並設置永久的展示區給大眾參觀並亦提供學術研究。只是我們無法得知,在蘇之後或之前,已有多少具有高度教育及研究價值的化石標本因為價格的關係,讓公眾及學術圈不得其門而入。

私人收藏化石 存在保存風險

希瑟‧普林格(Heather Pringle)於去年(2014)在科學期刊(Science)寫了一篇題名為〈賣掉美國的化石紀錄〉(Selling America’s Fossil Record)來討論因為這樣的商業活動對於化石研究的關係及影響。我們在「公民古生物學家之崛起」也曾提過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Nature)中關於始祖鳥研究但其化石為私人擁有所引起的爭論。

而同樣由私人收藏家擁有的另一件始祖鳥化石標本(普遍認為是第三件始祖鳥標本),在該私人收藏家愛德華.歐俾屈(Eduard Opitsch)於 1991 年過世後,此化石標本就「神秘」地消失了!此事件隔年由艾莉森.艾博特(Alison Abbott)在自然期刊上寫了一篇報導〈從私人收藏裡消失的祖鳥化石〉(Archaeopteryx fossil disappear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後馬上引起了注目,但至今我們仍對此標本下落一無所獲。

第 11 件始祖鳥標本。目前仍是屬於私人收藏的標本。圖片取自:Foth, C., Tischlinger, H., and Rauhut, O. W. M. 2014. New specimen of Archaeopter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ennaceous feathers. Nature 511: 79-82.

第 11 件始祖鳥標本。目前仍是屬於私人收藏的標本。圖片取自:Foth, C., Tischlinger, H., and Rauhut, O. W. M. 2014. New specimen of Archaeopter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ennaceous feathers. Nature 511: 79-82.

這事件清楚地呈現了一件化石標本在私人收藏所可能遇到的問題:當私人收藏家過世之後,該標本接下來的落腳處沒人可以知道或預測,而消失的始祖鳥標本其中一個說法就是該收藏家要過世前,就已經高價轉手。

學術價值及意義非短期可推估

「好奇心」驅動著我們從化石了解久遠的過去及地球上發生的經歷,但很難在一開始就看到這樣的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什麼樣的應用或是經濟價值,因此不可否認,如果沒有經濟上的支持,是很難進行這些基礎的研究。但是,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大家熟知的《侏羅紀公園》或是《冰河歷險記》等電影都是由長期的研究累積下來而產出的「休閒活動」,而後續的經濟效應也是非常可觀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但是,如果我們不先了解該東西或是物品的「價值」或是「意義」,那再稀有的東西大概也就和垃圾沒有兩樣了。就好像我們在「水肥鍊金術──龍涎香」一文中提到的,龍涎香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如在海上漂浮的黃金。但是如果在海邊散步的人們看到了龍涎香,但是不知道眼前的就是龍涎香,也不知道有什麼價值,那對他們來說就如不期起眼的垃圾了。

對於化石,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呢?化石該從科學的研究價值還是從商業的經濟活動來衡量?或許可說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沒有科學的研究成果,我們不知道這些化石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那所體現出來的價值也有限,同樣的,如果沒有商業的經濟活動,很多的化石很可能一開始都不會被發現,也很難長久而持續的進行化石研究。

不論如何,我想現階段的台灣需要更多對於當地的化石研究,對於當地深遠的歷史有更透徹的了解,才能將台灣放進全球的生命演化歷史故事中,也才能有之後的「經濟價值」如拍出台灣的《冰原歷險記》等!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