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物語】冬季土魠三部曲・定置網漁人:許得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風物語】冬季土魠三部曲・定置網漁人:許得在

2016年06月22日
策劃:詹嘉紋、潘佳修;撰稿、攝影:潘佳修

清晨,大部分人都還在睡夢中的鎖港,船員們已陸續抵達港口,穿起各自的防水裝,準備出海了。70幾歲老船長許得在的定置網,就設置在水深30米、海上不遠處,開船只要十幾分鐘就能抵達、收網,將今天的漁獲帶回來。

鎖港全盛時期,有100~200艘漁船。攝影:潘佳修。

鎖港全盛時期,有100~200艘漁船。攝影:潘佳修。

這裡是澎湖本島馬公東南側的鎖港,據說全盛時期有1、200艘漁船,因為村民擅長捕撈鎖管(小管),因而有「鎖管港」之名,後來才演變成「鎖港」兩字。

現在的鎖港定置網船有七艘,其中兩艘藍色小船屬於許得在;每艘船請四個船員,都是澎湖人,年齡在30歲左右。

許得在的定置網共有四個股東,只剩許得在把出海當健身,除了夏天7、8月颱風期,老船長每天都會和船員一起出海,清晨、下午各一趟,23年來皆如此。許得在的兩個兒子,也一起幫忙,一個一起出海,負責拍賣定置網抓回來的魚;一個則是處理漁獲,負責宅配、上網賣魚,大家分工合作。

70幾歲的定置漁網船長許得在。攝影:潘佳修。

70幾歲的定置漁網船長許得在。攝影:潘佳修。

活魚上岸

出海不到一小時,船員把網子中的魚撈起來、用船載回來了。許多人在岸邊排成一排,大家都引頸期盼,不知道今天又有什麼鮮魚進港。有些熟客,還會很有默契的跟船員用手比畫一下,就能買到活跳跳的魚了。

大部分的漁獲,像是土魠這種高價的大型魚,則是進入拍賣流程,價高者得標。「冬天都是賣土魠比較多啦,因為價格好阿。」許得在說。定置網抓到的土魠價格可是所有漁法中最高的,過年時價格最好,一尾十幾公斤的大土魠,1公斤要價快2000元,整尾可是要2、3萬以上。

許多人在港邊等待漁船歸港,搶購新鮮魚貨。攝影:潘佳修。

許多人在港邊等待漁船歸港,搶購新鮮魚貨。攝影:潘佳修。

許得在的兒子在填寫漁貨拍賣單。攝影:潘佳修。

許得在的兒子在填寫漁貨拍賣單。攝影:潘佳修。

定置網漁業  成本高

「現在定置網申請執照不容易了。」許得在感嘆道。定置網在海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漁業證照每五年就要重新申請一次,雖然幾乎每天都可以去收漁獲,但是有沒有魚仍是未定之數,有時是船員比魚還多。

到了夏天,還得趕在颱風來前,把網子收起來,一張定置網就要2、300萬的成本,若遇上颱風沒有留意可是會慘賠。許得在想起17年前,5月初就來了一個早到的颱風,來不及收網,網子被打壞,就維修了半個月之久。「維修的時候比出海還累,每天一大早就要開始整理網子。」許得在說。

雖是只有5噸的小船,設備簡單,沒有衛星導航,在20年前買的時候一艘也要70萬,現在甚至要150萬了,幾年前一次大維修就花了上百萬元。雖然定置網,鮮魚活跳跳、漁獲價格好,但是成本也相對高昂,整個定置網成本加起來就要上千萬。

兩船收網作業中

兩船正在收網。攝影:潘佳修。

一張定置網就要2、300萬的成本。攝影:潘佳修。

一張定置網就要2、300萬的成本。攝影:潘佳修。

定置網捕到的魚鮮度高、價格高,但成本也高。攝影:潘佳修。

定置網捕到的魚鮮度高、價格高,但成本也高。攝影:潘佳修。

漁人生命轉彎  造就不一樣的討海人生

許得在以前也在大都會工作,當過一年警察,後來開了統一便利商店。20幾年前才又回到家鄉鎖港。時值民國70幾年,政府鼓勵設置定置網,許得在就與朋友經營起定置網漁業,開創了事業第二春。現在兩個兒子也都會一起幫忙,過著安養天年又可活動筋骨的漁人生活。「每天就搭船出去動一動,沒事就去港口散散步阿。」許得在輕鬆的說。

雖然都是靠海吃飯,也都成為捕土魠的漁人,依靠海洋的方式卻如同海象般多變而豐富。老船長許得在是在都市打拼後回鄉,而曾在首部曲登場的刺網漁人葉水上,一家人也有經歷風波而轉型的故事。

在當土魠刺網船長前,葉生鵬和弟弟葉生弘一起靠潛水打魚維生。以前是船上使用空壓機接管子,漁民咬著空氣管、跳入海中潛水打魚,沒有安全減壓概念,一個晚上在海下連續待個七、八個小時,風險極高。有天晚上潛水打魚後,葉生鵬患上急性潛水伕病,住進加護病房。

「隔天一早,全家馬上從將軍啟程到高雄,一進加護病房,只見二哥全身插著五根管子,身體非常虛弱,媽媽哭得很傷心;這是我第一次感覺離死亡很近很近。」葉生弘說。

從此,葉生鵬決心不再潛水打魚了,改和父親葉水上去抓土魠。葉生弘則將主力轉為休閒觀光業、經營民宿;一開始葉水上反對,覺得「誰要來將軍阿?」後來,民宿慢慢打開知名度,經營得越來越好,才逐漸接受。

葉水上年紀漸大,不常出海抓魚,土魠船便交給葉生鵬,自己則幫葉生弘開船,帶客潛水、釣魚,當起休閒娛樂船船長;葉水上認識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與不同的人分享海洋知識與故事,因而展開了不一樣的討海人生。

葉生鵬在當土魠船長之前,是靠潛水打魚。攝影:潘佳修。

葉生鵬在當土魠船長之前,是靠潛水打魚。攝影:潘佳修。

土魠魚季結束  今年魚為什麼少? 沒人知道

從以前到現在,冬天的土魠就是葉水上全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今年土魠收入不錯,抓了1000條土魠,賣了300多萬。葉水上說,冬至前後,都會有一週比較好,有個晚上甚至抓到兩百多條土魠!雖然收入比去年好,但葉水上也說,今年捕捉量比去年少了一半。之所以收入好,是因為數量少、價位高。那麼,為何今年土魠數量變少了呢?沒有人清楚。

鎖港的老船長許得在也回憶,60幾年前,家裡用無動力帆船捕魚,直到16歲左右才沒有。記得以前冬天白帶魚很多,這三年卻少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大陸漁船多了吧?」許得在說。土魠魚季結束,定置網就改抓煙仔虎、紅甘、象魚、小管這類的漁獲了。

有些將軍嶼的土魠刺網船要開到台灣東北角海域,改變漁法捕捉飛魚卵,葉生鵬和船員們則是收起流刺網,準備夏天要抓海鰻用的長型桶子。會抓海鰻是因為當年累積的潛水打魚經驗,知道海鰻躲藏處,就知道要去哪邊抓。

夏季時,葉生鵬的五位船員也將減少到兩位,土魠漁人的度小月時間於是到來。(土魠三部曲到此告一段落,還有神秘的番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