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物語】採訪後記:有真正的永續漁法嗎? | 環境資訊中心

【海風物語】採訪後記:有真正的永續漁法嗎?

2016年07月06日
作者:潘佳修

為了進行冬日土魠專題,走訪了澎湖幾種主要捕捉土魠的漁法,流刺網、拖釣(曳繩釣)、定置網,以及抓嘉鱲魚的(底)延繩釣,感謝每一位漁人的鼎力協助,寫下每個漁人獨一無二的故事,讓我見識到各種不同漁法,看到每種漁法都有不同技巧、成本多寡...等大大小小不同的細節。這些點點滴滴說來輕鬆,卻都是漁人長年在海上,與海拼搏的生命,所累積換來的經驗值。

然而,究竟哪一種漁法符合永續概念呢?卻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斷定,一來是土魠習性的生態研究,目前尚不足;缺乏長時間學術研究、又沒有漁獲量真實紀錄,孰優孰劣的論述都是言之過早。

以此次採訪的漁人來說,案例不足以代表整個產業,但從這幾個漁人,已可見到漁業的繁複、多變。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要用更多時間與同理心,去理解每種漁業與漁人。

以下是此次採訪的整理:

每個漁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攝影:潘佳修。

土魠的作業期每種漁法都不一樣,除了拖釣漁法數量較少,約80條土魠,其餘漁獲量都不少。定置網(作業期11月到5月),以今年來說捕撈量有1500公斤左右(若以每條魚8公斤來算,約200條左右)。

一般認為破壞力大的流刺網(作業期9月到4月),以整年的捕撈量來說,與一般通常認為較永續的延繩釣(主要作業期3到7月),兩者整年的捕獲量其實相差不遠,都有抓到上千條土魠的可能。

澎湖海域土魠漁法、漁期及捕獲量
作業漁法 作業期間 年獲量
流刺網 9-4月 上千條/艘
延繩釣 3-7月 上千條/艘
曳繩釣(拖釣) 11-3月 約80條/艘
定置網 11月-5月 約200條/一個定置漁場
※資料來源:船長訪談

在魚的體型大小限制上,流刺網網目較大,能篩選掉較小的土魠。而通常抓到的土魠都在5公斤以上,因此3公斤以上,具有生殖力的中小型土魠便有了繁衍後代的機會。其他漁法則無限制。

拖釣法、延繩釣,則較接近傳統一支釣方式,聽起來似乎比較永續,但對某些魚販來說,卻認為不是首選;因為他們覺得如果電魚,魚的某些部位就會被影響,魚肉品質會不好,擔心客戶會抱怨。而漁人會用電,主要是因為在拉起土魠時,為了避免大魚掙脫力氣過猛,在安全顧慮下,因而可能用電,此種方式也同樣用在大型鮪魚等漁業上。

雖然用電並不違法,也非人人皆用電,卻成了漁人之間不願明說的秘密,對魚販來說品質就無法掌握。因此,在整體市場考量下,中等價位流刺網抓的土魠,沒有電魚問題,反而成了許多賣土魠魚販的大宗選擇。

因此,要如何兼顧消費市場、魚類資源的永續、漁業人士的需求,需要通盤且全面的考量,並非簡單的以漁法來區分,就能決定何者符合永續標準。在市場需求日益增多、各種捕撈漁法下,土魠魚儼然是冬季澎湖高經濟產值、捕撈量龐大的一個魚種。如果不進行管理,難保成為下一個稀少的野生嘉鱲魚。期待水試所的土魠研究早日有所突破,也希望專職專業的單位「海洋保育署」儘速成立運作,有效掌握海洋資源。

一如某位前輩所言:「沒有所謂永續的漁法,如果欠缺管理,任何漁法都可能是不好的漁法。」總量、體型大小的管制…等,因地制宜的有效管理,才是未來海洋管理趨勢。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加緊腳步,不論是土魠魚的生態習性研究,或是漁獲量的確實掌握,與漁民進行協商、共同討論出適當的管理方式,相關單位確實執行海域的管理,才可能找出魚與人的永續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