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中國青藏鐵路通車 西藏未來生態受矚目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中國青藏鐵路通車 西藏未來生態受矚目

2006年12月28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高美鈴;得票率:75%(票數:719)

納木措湖是青藏線上知名的景點(攝影:楊茹琪)2006年7月1日,中國的青藏鐵路正式通車,由青海格爾木至西藏拉薩段,全線長達1,142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000公尺,被譽為世界最長、也是「離天最近」的高原鐵路。

青藏鐵路橫亙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所經區域一年四季風疾雪厲,最低溫達攝氏零下45度、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地的60%,向有「生命禁區」之稱;且鐵路多經沼澤、沙漠和凍土層等不穩定地形,施工技術與運輸安全問題備受挑戰。科學家經長期研究,靠熱棒、通風管、片石和旱橋等方法,始解決凍土層雪融恐致鐵軌變形的問題;又由於鐵路沿線土壤沙化嚴重,施工單位採用挖沙溝、設置擋沙堤和草方格等法,防止沙塵堆積鐵軌影響列車行進。然而仍有不少專家對未來長期運輸安全抱持憂心。

青藏鐵路途經可可西里、三江源及羌塘等三大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岩羊、雪豹等高原珍稀野生動物頻的繁遷徒地區。為解決世人對開建鐵路破壞脆弱環境生態的質疑,中國政府特別將此鐵路包裝為「綠色鐵路」:施工單位在鐵路的規劃、設計、施工每一階段,皆對氣候、環境、物種和生態進行研究調查,並以人工濕地和種植草皮恢復施工路段的自然生態;此外,運營的列車訴求垃圾「零排放」,不僅安裝專門的垃圾和廢水收集裝置,廁所也採用真空集便裝置。鐵路沿線共置生態廊道33處,以高架橋方式通過環境敏感區,供動物由橋梁下方和路基緩坡自由遷徙。相關單位宣稱已觀察有大批藏羚羊及野生動物安然度過遷徙期。

脆弱的高原生態系一旦受到破壞,人力無以回天的惡例比比皆是:曾有高原上的紅景天被大量採收後10年無法長出新株,也有草原被觀光客車胎印輾得寸草不生,邊境守衛砍伐大片原始林取暖卻再也種不活任何一棵小苗;目前西藏沙漠化區域已足有7個台灣大,且還在正日漸擴大當中。在中共官方所宣稱「青藏鐵路建成帶來的人流、物流增加,將進一步推動礦產業、旅遊業、藏醫藥業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榮景背後,實則隱藏了藏族人的半喜半憂。

青藏鐵路的另一個爭議點,是其終點駛向「與世隔絕」的西藏,將為藏族帶來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衝擊。國際間不少人士質疑,中國政府表面宣揚青藏鐵路將打破西藏孤立封閉狀態,有助自治區觀光發展與經濟開發,但實旨應在加強對西藏的控制,並為大肆開發區內珍貴礦產暖身;此外,青藏鐵路通車後,預估每年至少湧入40萬觀光客及更多的漢族移民,藏民族傳統文化可能加速流失。人口增加也將威脅自然棲地,使得珍稀的高原物種因過度捕獵而瀕危。青藏鐵路會引導「落後」的西藏駛進富裕文明,或反為此「人間最後淨土」帶來自然與人文的浩劫,是世人持續觀察與關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