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蚵」原鄉在台灣! 論文正名為葡萄牙牡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盤中蚵」原鄉在台灣! 論文正名為葡萄牙牡蠣

2016年10月21日
本報2016年10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蚵嗲」、「蚵仔煎」這類平價牡蠣美食料理,令人食指大動,要動筷之前,你知道盤中「蚵仔」是誰嗎?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台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替台灣蚵正名,我們常吃的蚵仔,原來是「葡萄牙牡蠣」,而非過去200年來被認定的「太平洋牡蠣」。

十年前雖已有研究為台灣蚵正名,但這次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台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台灣沿海與中國南方海域採集的12族群共313個牡蠣,進行基因序列片段比對,獲得相同結論,這則論文發表於「科學報導」期刊(Nature Group Scientific Reports),未來到餐廳點蚵仔煎,也許該說:「葡萄牙蚵仔煎!」


加拿大產之太平洋牡蠣(左)與台灣產的葡萄牙牡蠣(右),大小差異甚大,但外部形態卻極為相似。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吃美食 先問芳名

牡蠣,在台灣被稱為「蚵仔」,或是「生蠔」,在台灣人日常飲食是平價、營養豐富又美味的海洋蛋白質來源。

牡蠣養殖在台灣的漁業產量與產值貢獻度上相當重要,根據2013年漁業年報的資料,台灣年產量牡蠣達27,783萬噸,約6億新台幣的產值;近5年來平均產值更達新台幣54億元,是養殖貝類中產值最高者。

美味的蚵料理,原來是葡萄牙牡蠣!攝影:廖靜蕙
美味的蚵料理,原來是葡萄牙牡蠣!攝影:廖靜蕙。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與中國南方海域的牡蠣不管是野生或是養殖,確定都是葡萄牙牡蠣,在台灣周邊海域並沒有任何太平洋牡蠣的存在。

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種源保存首重物種與族群特性的確認。提到台灣牡蠣養殖史,已超過百年,過去一直以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為台灣養殖牡蠣之學名。研究團隊表示,太平洋牡蠣主要分部在北太平洋的溫帶水域,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北方到長江口的淺水域範圍,因養殖的需求,人為引進至北美與歐洲進行推廣,使得太平洋牡蠣成為全球牡蠣養殖主要的物種。

另一種與太平洋牡蠣親緣相近的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長期來認為只分佈在葡萄牙與法國南部的歐洲物種。研究團隊利用分子親緣演算方法分析顯示,葡萄牙牡蠣是來自於東南亞物種,可能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由葡萄牙船帶回歐洲在較為溫暖的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海域拓殖,而台灣很可能就是葡萄牙牡蠣的原鄉。

台灣島是位於中國長江口以南最大的島嶼,同時具有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海域特性交會的海洋,提供太平洋牡蠣與葡萄牙牡蠣可能同域共存的機會。

進一步分析台灣與中國南方的葡萄牙牡蠣的族群歷史與遺傳結構顯示,台灣產葡萄牙牡蠣在各項遺傳多樣性指標統計上顯著的高於中國南方族群。

研究團隊指出,台灣周邊海域葡萄牙牡蠣約在16000年前冰河退去後開始拓殖,直到4000年前達到穩定族群,而中國南方族群直到6千年前才拓殖,而在1千年前才達到穩定族群的狀態。這些結果證明台灣葡萄牙牡蠣是較為古老的族群,支持台灣是葡萄牙牡蠣原鄉的假說。

而族群分化指數分析顯示,台灣與中國南方的葡萄牙牡蠣族群之間呈現顯著的分化,可能由於台灣海峽南北流向的洋流產生隔離效應,造成台灣海峽兩邊的生物族群無法進行基因交流所致。

迎戰氣候變遷 始於保護沿岸牡蠣多樣性

任職於水產試驗同時也是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系博士候選人的第一作者蕭聖代說,牡蠣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水產養殖物種,為了增產,水試所曾由日本引進太平洋牡蠣進行養殖、多倍體與本地種雜交等試驗,全數落空。

此次經由生命條碼的分析終於找到答案,台灣產的牡蠣為熱帶與亞熱帶分佈的葡萄牙牡蠣,而日本引進則是只適應於溫帶海域的太平洋牡蠣,在不同適溫條件限制下日本產的太平洋牡蠣要能生存於溫暖的台灣海域相對的困難,而分化超過300萬年的太平洋與葡萄牙牡蠣要能夠產生存活率高的子代機率也相當低。

也許消費者只在乎蚵仔料理方式是否好吃,但是,來源以及遺傳多樣性,卻是確保物種及資源永續的方法。


蚵嗲。攝影:廖靜蕙。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通訊作者)表示,近年來由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海洋污染以及氣候變遷等影響重創台灣西南海岸牡蠣養殖產業,有效落實種源保存與多樣性保育等工作是台灣牡蠣養殖的當務之急。

陳昭倫說,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台灣產的葡萄牙牡蠣多樣性遠高於中國南方的族群,而且早在冰河期結束之後就在台灣拓殖成為穩定的族群;不但早於中國南方葡萄牙牡蠣,事實上,以台灣海峽分隔兩邊的牡蠣,已有顯著的分化以及基因交流受阻的現象。

「過去只知道台灣海峽阻隔兩岸陸域物種基因交流,事實上海域物種也是如此;台灣海峽是分隔兩岸物種遺傳交流的重要因素。」陳昭倫接著說,藉由現代生命條碼的技術,將百年來在台灣海域被誤判為太平洋牡蠣的正名為葡萄牙牡蠣,未來在牡蠣養殖產業提供正確生物、生態與環境的資訊。


葡萄牙牡蠣(天然苗)天然附苗、濾食性,是能永續的漁業資源。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台灣牡蠣養殖是天然附苗,牡蠣是濾食性物種,只要有乾淨的海域,牠就能生存下來。他認為,台灣海岸難得的保存了遺傳多樣性的牡蠣族群,在漁業資源經營上,優先維護棲地,另外,海水溫度影響牡蠣存活,應避免暖化造成族群安危。

「牡蠣既平價又美味,不須額外投擲飼料餵養,是最能兼顧環境永續的產業,這些珍貴的資源一旦消失,再也找不回來了。」陳昭倫說,應投入資源照顧好遺傳多樣性,避免族群消失,讓台灣沿岸的牡蠣守護糧食安全。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