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餐桌》反思環境運動的激進實踐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從《永續餐桌》反思環境運動的激進實踐

2017年11月25日
作者:蘇盈如(特約撰稿人)

成長於美國加州,紀錄片導演米沙.赫吉茲(Mischa Hedges)是關注永續發展的社會企業家,同時堅持透過紀錄片製作,說出能夠喚醒社會與環境意識、啟發人們採取行動的各種故事。他在2006年製作的首部記錄長片——《永續餐桌》,在揭露集約畜牧(工廠化農場、集約飼養,Factory Farming)的種種弊端後,片尾導引出選擇有機、素食、本地食物的群眾呼籲。

當中對於畜牧農業的反省,他的呼籲並非新潮。自1950年代開始,肉食、酪農業等透過密集圈養,將動物從原本的戶外環境移至非自然的圈養環境中。同時,基因改造科技則控制了牠們在非自然環境下,所必然發生的感染、相殘與壓力。二戰後被政府視為能夠維持食品安全的工廠化的集約農場,背後推手是大量生產與販售食品的企業,佐以刺激消費肉食奶蛋的宣傳。

《永續餐桌》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餐桌》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餐桌》一片不僅指出有機農場變成集約畜牧綜合企業背後的經濟結構:由少數公司主導肉食產品加工業,低價供應給擁有大量需求的速食餐廳。動物的身體在其中成為商品,並且遭受非人道對待。除了改變動物飲食,牠們因為擠在一起也容易感染疾病,而需更多抗生素。

1960年代開始有人站在動物權的倫理立場,反對這種剝削、殘害動物的作法。針對農場動物福利,英國政府開始規範人(業者)對動物應盡的責任,確保其自由。集約畜牧高耗能、高污染、不具永續性、危害生物多樣性等破壞環境、造成生態浩劫等事實,也逐漸浮現。包括畜牧業會造成水汙染、生產肉食需砍伐大量與林、消耗穀物、水跟石油。

《永續餐桌》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餐桌》一開始所提到農業史當中對於現代農業的批判,指出現代農業講求「自然是敵人,自然製造疾病和蟲害,自然是有缺陷的。農民要要反抗自然、干預自然才能夠收成作物。」因此大量使用由企業製造的化學物質,作為改善農地的肥料、除草劑、以及農藥。

然而大量的農業化學物質,不但破壞地球表面、土壤流失、毒害地下水、污染河川,同時影響第一線生產者的健康。但是,人類應該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物也是生命體而非工廠。當食物中充滿不確定來源的化學物質,不僅食用者受到影響,接受大農場聘僱的農民工人處在最沒有選擇的勞動條件下,必須第一線面對農藥中毒的潛在危機。

其中,入選2014日舞影展的紀錄片《凱薩查維斯的戰役》(Cesar’s Last Fast),藉由聯合農場工人工會的創立者、拉丁裔的農場工人與人權鬥士凱薩‧ 查維斯的生平故事,探討這個相同的問題。《凱薩查維斯的戰役》片中指出農民就像社會的金絲雀,當農場工人的勞動權利不受法律保障時,身處底層、不得不選擇從事農場工人的外籍移民,便深深地受到傷害。

因為無法實際上遵照噴灑農藥過多久後,才能下田的標準,化學藥劑對於加州葡萄生產者造成許多健康傷害。凱薩看不過去,曾經召集志工,在賣場外逐一派發資料,要求消費者不要購買充滿血汗的加州葡萄。也因此,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農場工人所遭遇的不平等、違反基本人權的待遇。

背後小故事是,看到別人拒吃加州葡萄,竟成為《凱薩查維斯的戰役》的導演里察‧雷‧普瑞茲(Richard Ray PEREZ)的兒時記憶,並且才催生出本片,也就是紀錄下行動者凱薩查維斯最後一次真實的絕食行動。最後,《永續餐桌》建議透過在地的有機農夫市集、農場等購買農產品,不但友善環境,降低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可以認識農夫,建立與顧客的連結與互信關係。

《永續餐桌》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永續餐桌》作為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的激進消費者運動,從「你桌上的食物從哪裡來?」的質疑開始,點出面對自然資源的永續與環境正義,最終倡議大家改為吃在地生產植物的素食者。食肉比較有體力或者人類本身是食肉者,都透過片中個案一一反駁。

影片最終呼籲:有機農業不是潮流,是現實正確的生產方式,需要消費者的支持,選擇有機、素食、本地的食物,不但對環境好,對我們自己也很好。雖然本片主要脈絡,在於對美國食物產業鏈的內省反思,然而在越來越多小農生產與食安問題逐漸浮上檯面的台灣,卻必須在此時回觀老派環境運動,依此基礎展開新興的對話與實踐!

※ 編按:本文為2014年環境線上影展《小確幸不幸》參展影片《永續餐桌》影片賞析文章。原刊載於《環境通訊網》,刊登日期201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