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樹藝師挑戰「不可為」台西、麥寮海岸林復育有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慈心樹藝師挑戰「不可為」台西、麥寮海岸林復育有成

2017年07月04日
本報2017年7月4日雲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縫補台灣海岸線、架構綠色長城,迎戰艱困的海岸造林,民間力量不容小覷。慈心基金會幾年來與雲林縣政府合作、結合社會資源,在台西海園海岸造林,這幾年從原本光禿的沙地,逐漸轉綠。今年慈心再結合公部門及民間企業,挑戰6縣市、30公頃海岸林。擁有國際樹藝師執照的程禮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唯有找回失落的海岸林,才能增加台灣迎戰氣候變遷的韌性。


張文賢打造12公頃淡水濕地,逐漸扭轉劣勢。攝影:廖靜蕙

台西海園從無到有 兩年半綠意乍現

6月持續暴雨與烈日交錯的天氣,月底走訪台西海岸體驗酷熱逼人。專家即指出,海岸林需克服五大壓力:強風、鹽分、乾旱、貧脊、淹水,海園全都具備;除此之外,地層下陷形成地平線低於海平面1公尺、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的現象。而海岸林營造成敗,更關係著能否抵擋氣候衝擊。

程禮怡是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他解釋,強風以及附帶的風沙、來自海洋的鹽霧、每年夏天颱風捲起的暴潮,都有賴海岸林抵擋,降低、減緩衝擊,稱海岸林是綠色長城也不為過。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程禮怡具有國際樹藝師執照。攝影:廖靜蕙

「日治時代在台灣種植寬幅達200公尺的海岸林,因社會變遷逐步縮減以至於破碎;要恢復原貌難度高,卻必需做。」他舉新北市萬里海岸為例,去(2016)年由颱風捲起的暴潮,把近1/3的海岸林破壞。若不隨即恢復,恐怕幾次颱風,就讓海岸林消失,隨即就會影響土地以及民眾財產及人身安全。因此,海岸林既是犧牲打,也是守護者。

不但如此,海岸林受社會關注和資源投入的程度,相較於高山、內陸森林更為缺乏。

雖然台西海園從30年前公部門就投入無數資源,希望植樹成功、成為濱海公園;無奈事與願違,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因素,綠化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土地浸泡海水中,即使是海堤內,也無法倖免。慈心承接時,有樹之處也因海水倒灌淹死,存活的林木高度約60公分高,地上都有一層鹽。

程禮怡雖是歐美等35個國家承認的國際樹藝師,但面對50公頃地面呈現白鹽的土地,海水漲潮時還會蓋過樹,起初不曉得該怎麼辦。幸好在林試所技術支援、濕地專家張文賢協助下,一一克服難關。12公頃淡水濕地是關鍵,張文賢先開溝劃出界線,墊高土地、在高地種樹,將海水阻隔於外,以濕地土堤留住造林地的雨水,以此扭轉劣勢,雨水蓄積提供淡水資源,也把地上的鹽份稀釋了,樹逐漸長出來了。

一開始種樹是從地被植物種起,先進行防曬保濕,夏天整片的馬鞍藤,10個月就長出來了,濱豇豆、濱刀豆穿插其中,地被植物幾乎都長出來了。木麻黃仍選為第一線植物,在它之後接著種植二線原生樹種,在木麻黃保護下爭取成長機會。木麻黃在一年時間長到3公尺高,將近30種濱海原生植物,也逐漸冒出新芽。至今,台西海園已栽種超過25,000棵樹,存活率達7成以上。


海園造林地地表植被馬鞍藤。攝影:廖靜蕙

這些造林苗木,無法離開溫室就種到海邊,而需先於海邊馴化3個月時間,熬過氣候挑戰者,才能定植到造林地,當地也因此設有苗圃。另一個致勝關鍵是:下雨天就是樹種天!這個經驗是得自六輕植樹成功的關鍵,因此,慈心都選擇天雨前召募志工種樹,因為「連續天雨好種樹!」

程禮怡解釋,淡水濕地提供生物多樣性,例如,水鳥雖會停留在海水濕地,但飲水必須是淡水,這片濕地吸引許多水鳥前來飲水。這些努力的成效是減緩地層下陷,土壤受到海水入侵鹽化的速度,涵養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透過社會資源的連結,擴大了台灣海岸林的範圍。

麥寮濁水溪口老化林 補新植活化

或許有人質疑,自然森林不是該自然更新嗎?為何要人為介入?程禮怡解釋,木麻黃由於小枝葉密密麻麻覆蓋在土地上,隔絕了下種時小苗接觸土地的機會,無法成長而須人為協助。另一處位於雲林麥寮鄉濁水溪南岸的海岸林,正好印證這個道理。


麥寮濁水溪南岸的保安林,新植的樹苗。攝影:廖靜蕙

此處為南投林區管理處編定「飛砂防止保安林」,既有海岸,又有河川,造林的目標是針對逐年保安林老化及「孔隙地」補植。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副處長陳燿榮解釋,當地日治時期種下的木麻黃,由於更新不易、林地老化衰退,又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衝擊,整條濁水溪飽受揚塵侵襲。林木新植補植則能使原來老化不佳的林帶,持續發揮防風抗沙的生態功能。

南投處技正許文昌表示,雲林或彰化地層下陷、鹽化嚴重,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東北季風來襲所造成的河川地揚塵,必須仰賴防風林帶發揮效能,保障村莊、農地,並改善民眾生活品質。

海岸造林樹種選擇,以耐旱、耐鹽化、耐淹水為選育條件。因此,由慈心基金會執行的造林地約3.7公頃,地被已經不需處理,直接種植小喬木、灌木。依土地特性選擇木麻黃、黃槿、草海桐、白水木、白千層、水黃皮等樹種。此外,為了因應每年東北季風來襲則是在林木栽植初期增加防風設施,如防風籬、防風網等,增加植栽存活率。另外,苗木培育時,馴化過程也會減少澆水,讓它慢慢適應,提早讓林木適應造林地環境。

程禮怡說,雖以木麻黃為主,但將配置原生植物,讓森林以原生樹種為主;背風面、有遮蔭處,則種植灌木或小喬木,希望把森林變成多層次變化,多樣性,豐富森林的層次。

「海岸造林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過程。」程禮怡說,同時也在過程中,喚起企業共鳴。例如聯安診所、聚陽實業、艾丁頓洋酒、寶湧公司等企業,紛紛解囊贊助,才使得這個計畫得以持續進行。今年再結合林務局、新北市政府及和泰汽車,將海岸造林延伸至包括麥寮濁水溪出海口保安林等6個縣市,共30公頃的土地,讓海岸綠色長城早日架構完成。

林務局規劃中的國土生態綠網雲彰地區海岸生態綠網重點,生育條件不佳之部分邊際農地,如嚴重地層下陷、易淹水、鹽化地或衝風等地區,規劃生態造林,串連濕地、劣化休耕地、農田、溪流、沙洲、潟湖、保安林,成為遷移性水鳥、黑面琵鷺的路線,以及提供水雉棲地。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