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電廠自行研究 荷蘭用大數據 管理離岸風電生態保育措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不用電廠自行研究 荷蘭用大數據 管理離岸風電生態保育措施

2019年03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台灣能源政策2025年再生能源要達到20%的發電占比,其中離岸風電5.5GW的發電容量扮演關鍵角色。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除了仰賴國際風電大廠的進駐,相關產業供應鏈的建立和在地維運人才的培育,是產業在地化很重要的一環,這項政策也牽動了國際離岸風電業者紛紛來台探路,尋求建立合作機會。

13日在高雄開幕的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匯集了來自荷蘭、英國、德國、丹麥等11國風電廠商參展,產業交流氣氛熱絡。

會展期間並舉辦論壇,邀請各國大廠及我國經濟部能源局、港務公司、金屬工業中心等,針對目前台灣風電發展面臨的課題,進行經驗和解決方案的分享,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和未來搶攻亞太風電市場建立交流平台,打下發展的基礎。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13日在高雄開幕,廠商藉此機會進行產業交流。攝影:李育琴。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13日在高雄開幕,廠商藉此機會進行產業交流。攝影:李育琴。

荷蘭百年石油開採業 轉型專業風場建設和維運

荷蘭風電廠商積極尋求與台灣合作,這次多家廠商和專家學者一同來台參展交流,分享荷蘭在風電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技術與經驗。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受訪時表示,荷蘭外海北海,是歐洲重要的離岸風電場,荷蘭的地理位置和過去在海事工程的百年經驗,成為荷蘭發展風力發電產業的一大優勢。

「從前在北海開採石油的工程公司,後來轉型發展離岸風電的建設,因此在專業作業船和工程技術上,有很豐富的技術和經驗。」

荷蘭多家風電業者和專家來台分享經驗,尋求與台灣發展合作機會。攝影:李育琴。
荷蘭多家風電業者和專家來台分享經驗,尋求與台灣發展合作機會。攝影:李育琴。

沒有大型風電開發商 發展後勤建設、維運和人才培訓

「荷蘭雖然沒有電廠開發商,但是在作業船、建設和運維服務是我們的強項,歐洲其他國家在建設離岸風電時,都需要與荷蘭的供應商合作。」

例如荷蘭北部的埃姆斯哈文港(Eemshaven),是荷蘭離岸風電最大轉運站,2009年起成為風機組裝重鎮,有13個荷蘭、德國、丹麥和英國的離岸風電設備從這個港口生產運出。他認為荷蘭發展產業供應鏈的相關經驗值得在台灣複製。

目前荷蘭已與台灣政府進行維運技術的轉移和人才訓練合作,包括離岸風電船舶和工作操作場域的海上模擬演練,以及打樁樣板的設備製造等。

「台灣離岸風電是個新興產業,未來政府要培養超過1萬個相關工作人員,荷蘭希望透過協助技術培訓,讓台灣有能力自行研發、製造,發展自己的產業優勢,並可出口這些技術到亞洲其他國家。」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的產業,未來產業鏈相關人才需求大。攝影:李育琴。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的產業,未來產業鏈相關人才需求大。攝影:李育琴。

荷蘭能源轉型 電網政府來做 降低躉購費率

談到荷蘭的能源轉型,紀維德表示,荷蘭的風力發電雖然起步較慢,目前僅有1GW,但近期在政策改變下,發展快速,預計2030年將達到12GW。

「我們也經歷過瓶頸、挑戰。過去仰賴自有的天然氣,不過現在天然氣的開採成本越來越高,也引發居民的安全疑慮和反彈。國家的方向很明確,要把綠能盡快最大化,因此在七、八年前,荷蘭政府決定全力發展離岸風電,調整政策後,讓廠商專心做發電,電網則由政府負責,也因此讓躉購費率大幅調降,促成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荷蘭推動離岸風電政策,除了電網的架設由政府負責,風電廠的開發環評和生態監測,也改由政府主導,包括場域研究規劃、生態監測和相關規範的訂定等。

生態監測和研究 利用大數據監控整體環境保護

「過去這些生態監測和調查研究是由電廠負責,但業者當然想要努力發電,所提出的數據不一定正確或真的對環境沒有影響,」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說,「就讓電廠做他們該做的事,也就是做好發電,而至於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規範和程序、噪音管控等,則由政府依據研究數據來訂定。」

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來台分享荷蘭大數據監測離岸風電生態。攝影:李育琴。
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來台分享荷蘭大數據監測離岸風電生態。攝影:李育琴。

「我們的經驗是業者每建一座風場,就做一個小型的研究,但是每次都只做小型研究,就無法了解整體的情況。」因此,荷蘭政府在2016年開始執行「離岸風電廠生態計畫」(WOZEP),透過大數據監控,整合各個電廠所做的生態監測和數據,為未來電廠營運後的生態保育政策,提出改善方法。

環境監測鎖定在鼠海豚、鳥類和蝙蝠等物種,測量施工海底噪音、海流變化,也調查這些生物的習性,實際了解風場長時間對生物的影響。

以蝙蝠為例,德庸說,經研究和基礎資料的收集,了解蝙蝠在每年九月會從荷蘭飛到英國,且是在特定的風速和風向之下。因此政府訂定規則,業者必須在這種情況時,關掉風機,遵守相關規定。

跨部會討論 把所有受影響的一起拉進來

為了讓產業可以更順利發展,政府負責研究、規劃,實際了解風場開發和營運時對生態造成的風險,並透過相關措施加以改善,減輕對環境的影響。

例如政府就訂定規範,要求風電業者的設施必須融入生態環境,因此嘗試用創新材料取代傳統水泥,在風機下打造可以養蚵的環境等,以維持原有的海洋棲地環境。德庸說,這樣做,風電業者也能給予外界生態保護的正面形象。

這項轉變,是荷蘭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紀維德說明,透過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這個單位,專門提供政策諮詢建議。

他們進行跨部會討論,其中有經濟部、氣候政策部、工研院、農業部門等,也把所有被影響的,包括環境生態、漁業等一起拉進來討論,最後以大數據分析資料,對於風電機周邊的生態保護、漁業發展等,擬定相關工程規範和生態保育的措施。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