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消費新選擇 吃在地牧草長大、低食物里程的台灣牛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牛肉消費新選擇 吃在地牧草長大、低食物里程的台灣牛

2020年08月23日
轉載自綠主張;文:楊芷菡;圖:陳思嘉

目前台灣牛肉市場以進口牛肉為大宗,本土牛肉市占率不到7%。支持本土畜產,一直是合作社力行消費變革與環境永續的實踐。根據中央畜產會2018年數據顯示,國內牛肉消費量逐年增加,因應飲食西化以及人口結構改變,5月起供應台灣「御牧牛」,有別於目前架上的澳洲進口OBE牧場有機牛肉,這是合作社首度引進本土乳牛肉的選項。

肉牛產業經濟效益不大,符合生產履歷規範條件的國產牛數量更為稀少,產品開發部專員楊子平表示,牛隻飼糧與肉質風味有密切的關聯性,因此除了將居住環境、健康管理列為考量,穩定的飼料供應來源,更為合作社與鈜景御牧牛合作的關鍵。


乾爽的飼養環境,能減緩牛隻因夏季高溫而產生熱緊迫現象。攝影:王揚喻。

源頭把關全程掌控的堅持

從畜養源頭做好嚴格把關,鈜景御牧牛自2004年成立牧場開始,堅持並重視飼料的營養價值,黃金比例的飼料成分調配,讓牛吃得飽足健康,同時維持營養均衡的生理需求。「牛是草食型動物,基本生理吃完食物要經過反芻,為了讓牛隻成長速度快,餵牛吃高蛋白卻沒有纖維質的飼料,少了均衡營養素的攝取,在免疫力缺乏的情況下就容易生病。」創辦人楊鎵燡十餘年前返鄉與父親從事農務,在處理分配被淘汰農產品的過程,開啟養牛的契機。

為了與進口牛肉做出市場區隔,楊鎵燡一路從牛隻的飼養環境維護,慢慢建構出完整的產銷履歷,在2011年取得CAS牛肉標章認證。牛隻生產過程,包含屠宰的衛生環境、溫控分切、真空包裝與通路運送。楊鎵燡一步一步,嘗試改善畜場環境,投入資源與研究技術,購買設備,成立冷鏈完善的分切室與牛肉專屬物流配送,架構起飼養、分切、運輸一條龍供應鏈。

低食物里程的天然牧草飼料

長年來楊鎵燡在牧場負責牛隻的健康管理,針對每日採食量觀察牛群進食的生理狀態,從養牛經驗做出有效評估,飼糧以天然牧草為主食,與農民契作生產,栽植面積逐年擴增,減少運送的食物里程,牧草田距離牧場不到五分鐘車程。


營養均衡的飼料。攝影:陳思嘉

直擊飼料成分混合的現場,牧場工作人員以機具載運,新鮮牧草拌入青割玉米、毛豆、新鮮啤酒粕。切碎的青割玉米在密閉的條件下製成青貯飼料,經過無氧發酵,適口性好,幫助刺激牛隻的腸胃消化循環;從附近食品廠收購的毛豆格外品,富含高營養蛋白質;啤酒粕的適量補給,為牛隻補充成長所需的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


每日定時採收天然牧草,確保牛隻每天吃到最新鮮的飼料。攝影:陳思嘉

健康的牛與完善冷鏈等於品質保證

牧場占地1.4公頃的畜養面積,飼養總數600至800頭牛。小牛在離乳後七天分批從酪農場送來,由專人負責照料。為確保每頭牛成長足齡,一頭牛養18至24個月,畜養過程不施打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釘掛於牛耳上的耳標,協助掌握每頭牛的生理狀況。

平均一週三至四天,從牧場載運牛隻前往台南善化屠宰場,運輸設施符合人道屠宰規範,牧場的屠宰監督小組,全程監督無環境污染的屠宰過程。屠宰後的屠體,採低溫運送回冷鏈完善的分切室。為確保每一包牛肉,消費者都能吃得安心,每天固定時間,將屠體送進冷藏室在15至17度的環境下預冷12小時,有效預防肉品變質、降低生菌數。經分級真空包裝的牛肉,皆由專屬冷藏貨車配送,確保牛肉的新鮮品質。


分切室溫度維持攝氏15 度以下,真空包裝全程有專人把關。攝影:陳思嘉

從專業飼養到維持市場的穩定供應量,伴隨牧場的產業規模逐日擴大,目前規畫的飼育計畫朝向全牛利用的品項開發。支持本土畜產的理念實踐,台灣牛肉的美味值得期待。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