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神計畫參訪】戰火餘生錄──Orford Ness參訪誌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英國海神計畫參訪】戰火餘生錄──Orford Ness參訪誌

2014年02月05日
作者:林育朱(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Orford Ness出入都倚靠小船接駁

這天結束Dunwich Heath的參訪,我們前往由國民信託所管理的保留區──Orford Ness Nature Reserve。要進入這個保留區,只能經由小船出入,地方巡守員Duncan Kent在港口迎接我們,熱情地介紹保留區狀況。

Orford Ness 地圖,visit-orford.co.uk/ 版權擁有

Orford Ness保留區位於Dunwich Heath南方,是由兩條河流-RiverAlde和River Ore沖刷形成類似沙嘴的構造,在北方僅靠狹窄的礫灘與陸地連接。因為旁邊的小島Havergate Island同位於Alde, Ore and Butley Estuaries,且被認定在生態功能上有所連結,因此一同規劃成為自然保留區。Orford Ness目前由國民信託管轄,而Havergate Island則由皇家鳥類保護學會所管理。

從高空俯瞰,Orford Ness靠海側有礫灘在外阻擋海浪拍打,內側是由上流日積月累沖刷而下的沉積物堆積成泥灘地,最後發育成鹽澤,此外還有潟湖、沙地等地形,擁有相當豐富的多樣性。Orford Ness靠河側的溼地從北至南分別為Lantern Marshes, King’s Marshes, Airfield site,靠海側是綿延近10英里長的礫灘。因為由漂沙堆積而成,再者靠海側持續遭受海岸侵蝕威脅,多年圖資比對可看出它處於變動的狀態。

Orford Ness 地圖,National Trust 版權擁有

走訪前,先了解Orford Ness的辛酸史

許久以前大陸上的居民會到此處開墾、放牧,17-19世紀時因為位於河口,往北與城鎮Aldeburgh連接,形勢險要,是歐陸國家攻打大英帝國時的必爭之地,因此飽受戰火威脅,例如:17世紀曾遭私有武裝船登陸佔領燈塔;1666年7月英國曾與荷蘭人進行為期2天的海戰,據聞荷蘭在此一役損失20艘船隻。

Orford Ness 地圖

1913年後,軍方購下此處,而後分區興建兵工廠及規劃彈藥測試場域。兩次世界大戰或大戰間時期,武器製作、開發或測試都不曾停歇。在二戰時期(1938~1959),為了測試同盟國軍機對於彈藥或火勢的耐受度,因此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射擊機身,包括機關槍、火箭等。50年代後期,因應冷戰時期,軍方設立核子武器研發場所,該研發所持續營運到1971年為止,而今雖人事已非,這座研發所成為供大眾遊覽的歷史遺跡。90年代時,國民信託積極向軍方洽談買下Orford Ness,1993年後,開始由他們接手進駐管理。

保留區焦點──礫灘植被

Orford Ness除了具有悠久的軍事歷史、豐富生態,另一個讓它成為保留區的要素,是獨特的礫灘植被(vegetated shingle)。

初始聽到,不免覺得英國人小題大作了些,不就是台灣也常見的礫灘嗎?不過這種礫灘大有名堂!礫灘的底質粒徑範圍為2-200mm,通常侷限分布在高緯度地區-西北歐、日本及紐西蘭,根據研究,有些礫石是更新世時冰川作用所形成。Orford Ness礫灘的礫石或卵石的主要成分是燧石,俗稱火石,主要由隱晶質石英組成。

燧石礫灘,林育朱攝影

Duncan帶我們從軍事遺跡的高處瞭望,可清楚看到礫石形成一道道的礫脊,而礫脊上還有植物生長,這就是珍貴的礫灘植被。在台灣,我們多半只能在高潮線以上,海浪拍打不到之處看到一些海岸植物的分布,例如:馬鞍藤。礫灘的環境嚴苛,時常遭受海浪拍擊、鹽霧侵擾、保水性差、缺乏土壤,植物很難在此生長。能提供植物生長的礫灘,須符合幾個特點:海浪拍打形成的適度擾動、小粒徑底質的存在與否及保水性。

礫灘植被不僅在英國相當珍貴,同時也是歐洲珍稀棲地之一。Orford Ness擁有全歐洲最大的礫灘植被,約為360公頃。礫灘是很多珍稀動植物的棲地,例如:毛海濱山黧豆(Sea pea, Lathyrus japonicus)。許多多年生植物為了適應如此嚴苛的環境,必須發展出特殊的模式適應。

生物多樣性越高越好!

從Orford Ness的發展歷史看來,不難想像此地的生態系曾如何遭受破壞。為了重建棲地,國民信託向歐盟LIFE Project申請經費,大興土木!然而他們不是為了建設,而是開挖溝渠。

開挖溝渠,圖片來源:nationaltrust

這對從台灣來的我們,無疑是一大震撼。目前台灣對於保護留區的管理方式,多半採取「以不變應萬變」,或是建設以符合遊客需求或管理需要為主,不會有以「增加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的積極建設行動。

國民信託認為,增加溼地的面積,能夠提供鳥類更多和更好的棲息、育幼場所。如果計畫順利,很多歐盟瀕危的候鳥都能利用這個更加安全、更適合繁衍的棲息地,對於保護這些鳥類,不無小補。負責此計畫的巡守員David Mason向我們解釋,計畫前期,他們耗費數月時間,監測沼澤、溼地和河流等水位變化,經過數月的動工,預計增加2公頃的鹽澤,鹽澤中還預留浮島,留給鳥類一個安全的繁衍、棲身場所。完工之後,他們也持續監測著水位和生物數量的變化。

除了開挖溝渠、營造濕地,國民信託在管理保留區有許多的創意和彈性。例如:因為幅員廣大,他們招募許多志工人力協助巡邏,遊客上島後僅能以走路方式移動,僅志工能以腳踏車移動。而他們固定使用綿羊來控制草的高度,創造出高低錯落的棲息環境,增添棲地多樣性。

以綿羊控制草的高度,林育朱攝影

此外,因為全球化經濟使然,大量船運、貨運等,讓原有的生物分布重新洗牌。台灣如今面臨許多強勢入侵種的威脅,英國也不例外。Duncan向我們指出一片沼澤中的水草,是由英國原生種和美國來的近親種交配後的產物。如果以舊有思維來看,既然是在保護留區內,就該留下純正血統的原生種,把外來物種盡數清除。然而Duncan向我們解釋,雜交種因為適應力良好,而且繁衍速度較快,所以迅速在這片沼澤營造出適合鳥類躲藏、覓食的棲息地,因此目前他們傾向讓這片植被自然演替,暫時不會有任何動作。

沼澤中不滿雜交種水草,林育朱攝影

與社區相處的和諧之道

前文曾提及,Orford Ness往北與城鎮Aldeburgh連接,兩者其實僅靠一條狹窄礫灘相連。Aldeburgh居民因為憂心海浪拍擊的威脅,因此在海岸建築海防。然而Duncan向我們指出,因為建築有堅硬海防,海浪拍擊無法自然釋放力量,接著沿著海防最末端、與Orford Ness連接的礫灘,在承受海浪拍擊力量下遭受侵蝕。

北方是Aldeburgh,在海防末端的礫灘正逐漸被侵蝕

隨著礫灘日漸變窄,Aldeburgh居民又開始憂心海水有一天是否會沖破此處,沿著河流往北漫淹,因此與國民信託協商解決之道。嚴格來說,國民信託或許可以置之不理,然而最後他們讓Aldeburgh地方議會雇請人員,從南側的礫灘他們規範的區域內挖取砂石回填此處。如此一來,雖然對保留區內造成一些干擾,卻適度回應社區人民的需求,換取雙方的互信和在地的支持。

參訪至此結束,我們乘著夕陽的餘暉回程,Duncan提及目前管理Orford Ness保留區的工作人員只有6位,其中僅有他和David全年在此駐守,目前他們的困境在於經費始終不足夠,然而言談之中,我們還是真切感受到地方巡守員對此份工作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待,而Orford Ness也在這群工作人員的管理下逐漸從以往遭受的破壞中恢復成為動物的樂園,這一切都從路旁竄出的鹿和野兔獲得證明。

※本次出訪經費由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計畫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