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防災促經濟 南亞11國聯手重鋪天然海岸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紅樹林防災促經濟 南亞11國聯手重鋪天然海岸

【2014世界保護區大會在雪梨‧現場系列報導‧5】

2014年11月19日
本報2014年11月19日雪梨訊,林育朱報導

2004年南亞大海嘯造成20多萬人失蹤和死亡,財富或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海嘯促使人們開始反思海岸防災能力。

許多研究顯示,不論是珊瑚礁生態系或紅樹林,都能有效減緩波浪襲擊的力道或能量。然而因為海岸地區的過度開發或氣候變遷等因素,致使許多海岸生態正逐漸衰退消失

南亞海嘯過後。(來源:thaths)

跨國種紅樹林 南亞11國復育受創海岸線

由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IUCN、瑞典政府組織、濕地國際等組織,聯合啟動一項跨國計畫Mangrove for the Future,MMF),協助參與計畫的夥伴國增進海岸生態保護與復育的投資,使海岸地區具有減緩大浪襲擊的功能,並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此外也建立平台,促進國與國、部門與部門或機構和機構間的合作關係。

MFF計畫的精神包含以國際策略或行動計畫為框架,促使夥伴國家做成相關決策;不只強化海岸生態、甚至是仰賴海岸生態的在地社區的韌性(Resilience);嘗試滿足所有夥伴的需求,包含政府和公民社會;將自然生態視為有利於永續發展和有價值的公共建設。

為達成計畫目標和符合計畫精神,他們協助許多海岸地區復育紅樹林─雖然他們所說的海岸生態包含珊瑚礁等各種海岸生態,目前僅選定紅樹林為標竿;協助建立永續產業,因此輔導社區居民種植蘆薈,並研發相關護膚產品;協助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等。目前共有11個國家加入,包含斯里蘭卡、印度、寮國、印尼、賽席爾、泰國等。

善用平台資源 孟加拉、印度展開保育合作

在會期間,MFF向與會者展示,透過他們所建立的合作平台,成功促使孟加拉和印度一同努力投入雲鰣(Hilsa)的保育工作。

雲鰣是一種迴游性魚類,分佈於印度洋區,在產卵期會溯河迴游。因為時常食用,雲鰣是孟加拉人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魚種,現今卻因為過度捕撈而使捕獲個體越來越小,許多專家學者,甚至是當地人民都憂心,雲鰣族群量即將崩潰。

孟加拉政府首先針對雲鰣頒佈禁魚期等保育措施,然而雲鰣活動的流域位於孟加拉和印度兩國邊界,因此即便孟加拉開始保育,印度漁民持續捕撈對雲鰣復育將無所助益。在MFF的協助下,終於促使兩國之間的對談和雙邊學者的合作,最後一同為保育雲鰣的資源量而努力。

印尼亞齊省在2004年的海嘯過後,展開種植紅樹林的計畫。(來源:helen buckland)

尋一片最原始的海洋 遭破壞前先行保護 

在太平洋另一端,則是由非政府組織「皮尤慈善信託」(PEW Charitable Trust)協助南太平洋的島嶼保護海洋生態。皮尤慈善信託是美國太陽石油公司(Sun Oil Company)的Pew家族成立,目標是著手處理全球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因此涉獵範圍廣泛,包含終止非法漁業、保護鯊魚和鮪魚和支持海洋科學研究等。

其下的「全球海洋遺產計畫」(Global Ocean Legacy)以找到全球海洋最原始、未受破壞的海域為目標,並在遭受破壞前促使政府劃設保護區,以保留該地的原始樣貌。

經過考量,全球海洋遺產計畫選定法屬玻里尼西亞,該區具有廣達500萬平方公里的經濟海域,僅有40%的面積有漁業活動在進行,且該區漁撈限制多,禁止圍網和流網的使用,僅有具執照的船隻能在經濟海域內作業,而執照為本地人限定,並不會發給外國船隻。然而此處海洋資源相較其他海域較為豐富,粗估約有6000艘外國船隻會在其經濟海域外圍捕撈,對此地的海洋生態形成不小的商業捕撈壓力。

訪談在地居民、漁民 保護區劃設為全民共識

全球海洋遺產計畫期望能夠基於公民參與和科學研究數據,以完成其決策過程,因此分為3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為訪談、舉辦工作坊和科學研究,目的是了解居民、漁民等權益相關人想法,並全盤了解該區海域的狀況;第二階段為透過前一階段的意見蒐集和調查結果,找出應劃設為保護區的範圍;而第三階段即是將所擬定的海洋保護區計畫提交給政府,並促使政府劃設海洋保護區。

目前計畫正在執行第一階段,而在密集地訪談當地居民的過程中,計畫執行單位也意外發現一種稱為「Rahui」的傳統智慧,也就是以傳統社區為基礎去管理自然資源,但早已在其他地區失傳,卻還保留在波里尼西亞人民的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