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10:11
台灣有四種原生野橘子,其中「南庄橙」僅分布於竹苗一帶,是台灣特有種。由於分布區位與賽夏族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又因近代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這個曾是賽夏族用來祭祀大地,讓族人酸得直喊「唷唷唷」的物種逐漸失去蹤影。
最近,在林務局的撮合,以及...
2021-01-25 10:25
植物分類不但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植物保育的重要基礎。近日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發表《台灣維管束植物野外鑑定指南》,提供植物研究人員、愛好植物的一般民眾,野外植物辨識的參考。13日也於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邀請主要作者台灣師範...
2021-01-12 10:43
洄瀾灣變美了。原本為了減緩花蓮北濱、南濱以及化仁海岸的海岸線退縮,經過水利署九河局數十年監測、水工模擬接力,不但將消波塊退出海岸坡面,改以順應自然密疊的天然塊石,「養胖」海岸灘地,更透過離岸潛堤減緩海浪沖刷灘地的力道。如此一來,親近海洋變得...
2020-12-23 14:09
多年前因水稻播種方式的改變,引發水雉集體中毒事件,也帶來復育的契機。累積多年官田水雉與菱角共生的經驗與「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試辦方案」後,農委會林務局推出更大範圍的生態給付辦法,未來將給付「生態薪水」給符合條件的友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作為他...
2020-12-23 10:09
鳥類是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台灣記錄到的野生鳥類共有674種,其中有52種野鳥生存受脅,29種繁殖鳥類及15種度冬水鳥的數量下降中。到底台灣鳥兒怎麼了?台灣首份國家鳥類報告正式公開,整合了台灣賞鳥志工長期監測調查鳥類,將台灣的鳥兒現況公諸大眾...
2020-12-18 10:46
在台灣外海漂流或沉入海底的廢棄物,面貌為何、有多少?這個問題是民間與公部門長久來亟欲解答的問題。海保署成立後,透過公私協力達成「潔淨海水」願景目標,將「海漂(面)、海底廢棄物」(下稱海廢)及海洋油污染清理列為重點。今年除了即時清除超過40公...
2020-11-26 17:05
「綠色保育標章」從看見水雉遭遇的傷害,開啟與當地農友的對話,將耕作方式導向友善環境、友善生態的方式,整整推動10年時間。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昨(25日)發表綠色保育故事集及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執行長蘇慕容受訪時指出,綠色保育標章十年來提...
2020-11-16 10:33
由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發行、委託台東大學教授劉烱錫,整理鄒族高德生長老口述編撰、種籽設計操刀繪圖設計的《鄒的植物書》,記錄近300餘種植物,13日(上週五)舉辦發表會。來自特富野、達邦的鄒族長老、頭目,以祈福儀式祝福這本書引導讀者認識...
2020-11-12 10:30
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等大型軟骨魚,未來可以安心靠近台灣沿海!農委會漁業署10日宣布,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等三種物種,即日起禁止捕撈,民眾意外捕獲時應立即放回海中,並於返港時主動通報漁獲資訊。
巨口鯊、大白鯊、象鮫正式禁捕,漁業...
2020-11-12 09:59
前言:一些珍貴的地景,被視為人類文化遺產保留下來,其中包括因人類活動創造出的動態地景。聯合國農糧組織(FAO)「世界農業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