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為動物屍體拍照打卡 解讀路上死亡訊息的「路殺社」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公民科學家】為動物屍體拍照打卡 解讀路上死亡訊息的「路殺社」

2017年12月13日
作者:林德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金絲雀對瓦斯極其敏感,只要一點點的瓦斯就會讓其焦躁不安、發出警示鳴叫,加上相對於人類的體型小很多、基礎代謝高,只要稍微濃一點的瓦斯,就足以讓其死亡,因此在17世紀時就被英國人拿來養在礦坑中,做為偵測坑道中是否有致命的瓦斯毒氣。當礦工聽到金絲雀發出不尋常的鳴叫,就會提高警覺,一旦發現金絲雀死亡,即視為危險警訊並趕緊撤離。

雖然這項預警技術已經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被電子偵測器取代,或人們使用更安全的採礦方法而不需再養金絲雀做為預警用,但其實類似的「金絲雀預警」訊息,仍時時出現在你我身邊,也就是路上死亡的各式動物,但或許是這些死亡實在是太常見,麻痺了人們的知覺,又或許是現今人們過於急急忙忙的賺錢養家,因此選擇無視那些「死亡警訊」。

然而無論你我是否關注或選擇忽略,那些警訊都不會自動消失和解除,只要我們不處理和改善,死亡就會步步進逼,直到威脅你我的生命。而馬路上因車禍而留下的動物屍體,就是一種值得關切的「死亡警訊」。

道路上的訊息

根據交通部統計,至105年底止,台灣道路總長度達4萬3365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道路密度(長度)為1204公尺,以國家的平均值而言世界排名13,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的3157公尺和澳洲的1275公尺。然而台灣每平方公里的汽車數量卻是世界第1的218輛,若再併計高的嚇人的機車數量,總數更是達596輛,遠遠高於第2名荷蘭的197輛。如此高的道路密度,對台灣的土地、生物生存的棲地造成了嚴重的切割,也因此道路對環境所造成的非生物效應、生物效應及路網效應,可謂極其嚴重。

道路對環境所造成的效應如下:
非生物效應:如噪音及細懸微粒、改變水文與水質、土壤侵蝕、化學污染等
生物效應:如路殺、隔離效應、加速外來種擴張等
路網效應:如地景改變、棲地零碎化、邊緣效應

棲地的喪失導致生物被迫遷移而面臨各式生存威脅,噪音干擾、有毒廢氣毒害、重金屬污染、疾病傳播、外來入侵種等,再加上頻繁的交通流量,不但直接造成大量動物車禍事件(簡稱路殺,Roadkill),當用路人不慎撞擊到體型較大的動物時,這些路殺事件常常同時也會威脅用路人的交通安全,例如犬貓、食肉目野生動物、山羌及梅花鹿等中大型動物的車禍事件,也會導致車輛損毀,或是用路人因緊急剎車導致後車追撞,或是閃避不慎而翻車、撞車——換句話說,動物被路殺的熱點路段,很多時候也會是交通事故的好發地點。因此建構對生態環境友善的道路,絕對不是沽名釣譽、不食人間煙火、吃飽太閒、一切只為動物的訴求,而是關係你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重要議題。這樣的死亡警訊,你是否接收到了呢?

IUCN紅皮書中瀕臨絕種保育類的穿山甲,在台灣除了面臨棲息地破壞的威脅,遊蘯犬隻的攻擊、陷阱及路殺已成為其死傷的重大原因。(完整)

IUCN紅皮書中瀕臨絕種保育類的穿山甲,在台灣除了面臨棲息地破壞的威脅,遊蘯犬隻的攻擊、陷阱及路殺已成為其死傷的重大原因。圖片來源:林德恩。

上路吧!公民科學家

為確切了解動物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同時了解我們生活周遭究竟存在哪些「死亡警訊」,如果只是由研究人員或團隊自行調查,調查規模與頻率都是緩不濟急且難以獲知全貌的。因此以近年最夯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方式,廣邀群眾協助從較易發現死亡動物的路面且最易判斷死因的路殺開始,再進而擴及記錄所有動物死亡事件,將會是最好且較有效率的方式。

世界第一個以調查路殺為主要目標的公民科學計畫,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道路生態中心(The UC Davis Road Ecology Center)於2009年規劃並開始推動執行的「加州路死觀察系統」(California Roadkill Observation System,簡稱CROS),以事先建立好的網站為平台,邀請用路人於駕車行駛加州地區的道路時,以相機拍下行駛途中所發現的路殺事件,再於該網站註冊帳號後依序回報物種名稱或特徵、發現地點、日期與時間、發現者、聯絡方式、道路型態、速限及周圍環境類型等各項有助分析的詳細資料並上傳路殺事件照片。藉由這樣的方式,CROS在過去9年累積了1337位資料貢獻者,記錄了425種、55837筆動物路殺事件,其中路殺第一名,也是最常造成重大車禍事件的黑尾鹿(Mule Deer,Odocoileus hemionus)就佔了所有數量的30%。透過這些資料的蒐集,研究人得以分析找出路殺熱點並加以防範改善。

這樣的方式雖然讓人感到振奮,但一開始在台灣卻難以執行,因為台灣的中大型動物路殺事件相對歐美等大陸型國家來的少,故長期是被國人所忽略、且視為不重要,加上沒有像鳥會、蝶會等有明星類群物種為號召、又有許多實體社團和廣大成員可以做為後盾支持,想要在短期內以傳統方法募集、訓練志工成為調查路殺事件的公民科學家,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在每年因動物路殺事件、或動物車禍導致用路人傷亡頻傳的歐、美、日、澳等已開發國家,都是因為數十、甚至百年前就因路殺會傷及人命,而不得不開始關注、研究和改善路殺。但這些路殺研究調查仍大多是透過相關管理單位編列經費,委由研究人員做小範圍的調查記錄或是學術機構中的純學術研究。

所幸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一絲曙光,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成功解決了公民科學調查最難的門檻:拍照及GPS定位,而無線網路和免費社群媒體的普及則大幅降低了証據照片流通的難度。於是,搭著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臉書所掀起的照片分享浪潮,2011年8月以廣邀民眾協助蒐集路上死亡動物照片、拍照日期及發現地點的公民科學社團「路殺社」成立。既然我們無法像鳥類公民科學那樣可以用登高一呼的方式讓眾多鳥粉跟隨,那我們只好從茫茫人海中發出召集公告,尋找任何可能的有志之士成為夥伴。就在這樣不安、姑且一試的心情下,尋找馬路上的公民科學家計畫,正式上路!

路殺社正式官方名稱為「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路殺社正式官方名稱為「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圖片來源:林德恩。

→系列上篇,繼續閱讀下篇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