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早發於台灣的澎湖,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近年不管是人口還是觀光人數都持續成長,甚至成為退休人士的首選。縣府預估,至民國125年將有145萬人次觀光客造訪。如此的成長將替澎湖帶來怎樣的發展壓力?
作為未來五年國土規劃藍圖的「澎湖縣國土計畫」,27日在內政部進行小組審查。因離島條件特殊,又有長期累積的「農變建」問題,在功能分區劃設上被要求補充說明。此外,委員認為整體計畫偏重城鄉發展建設,以澎湖擁有的天然優勢來說頗為可惜。最後,會議要求縣府補充資料,下次送國土計畫審議大會審查。
離島中還有離島 未來人口預估仍樂觀成長
澎湖縣目前人口約10萬4000人,預計至民國125年將新增1萬1000人。縣府提出「低碳生態、創意觀光、序續菊島」為未來發展願景,規劃產業與經貿「雙核」(馬公新灣、龍門尖山)、觀光遊憩則分海陸三環三線——「海上藍色三環」與「陸域觀光三線」。
因應觀光需求成長,縣府也提出相對充足的水、電、廢棄物處理對策。根據草案,前瞻計畫要補助吉貝和七美各新建一座海水淡化廠,馬公也將有海淡二廠二期工程,增加供水量後將可無虞。不過有委員提醒。觀光人口增加,醫療需求也要確保無虞,另外,澎湖觀光的淡旺季明顯,有委員認為可能不利於就業,質疑未來是否真能把人留在澎湖。
水庫蓄水國保區周邊 成民宅、農地、墓地
澎湖海洋資源豐富,大小島嶼就有90座,海洋資源地區佔了全縣九成以上。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貓嶼海鳥保護區等均為國土保育地區;國家級青螺濕地、地方級菜園濕地兩處,雖無核心保育區,縣府也增列劃入國保區。
比較爭議的是水庫及周邊地區的劃設,澎湖縣內水庫為水質保護區,依照規範劃為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國保1),但在水庫蓄水區周邊,卻已有住宅、學校、農地、墳墓等土地利用,因此縣府打算將蓄水範圍以外的部分改劃為農業發展地區第二類(農2),遭委員質疑必要性。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組長林秉勳也表示,這是例外作法,與全國一致性不符。他解釋,按照「全國國土計畫」指導原則,劃設國保1同樣可以訂定嚴格的土地管制標準,而縣市政府甚至可以依需求提出新的國土分類。
縣府說明,當地東衛、成功、興仁三座水庫面積廣大,且為平地型水庫,將另訂土地使用管制規範,以確保水質。居民日常飲用水多仰賴海淡廠供應,與水庫關聯不大。面對委員質疑,縣府表示當初確實曾考慮以新增「農業發展地區第六類」(農6)來處理,不過後來決定劃入農2。
最後,會議決議請縣府補充說明必要性後,留待大會討論。
「農變建」歷史課題 縣府將納鄉村區規劃、加嚴管制
另一方面,「農變建」也成為會議討論焦點。澎湖農地相對稀少,部分弱勢民眾卻面臨「有地無屋」窘境,因此自民國83年起形成特殊的「農」變「建」制度。只是近年逐漸浮濫,甚至淪為農地炒作管道,曾遭監察院糾正。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表示,在地團體統計,每一年約有200棟違法或合法的「農變建」用於觀光民宿。
縣府盤點「農變建」分佈,發現集中於馬公都市計畫區附近,馬公以外則是零星分佈,因此,如何防止零星分佈的農變建「失控」就成為關鍵。
草案中,縣府打算將馬公市內的農變建部分納入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補足公共設施或防災需求。此外,縣府也訂定加嚴管制措施,除了農變建申請總量上限共40.5公頃,也劃出不得申請農變建的區域、以及限自住自用等條件。
12處重大建設或度假村計畫 確定執行者僅少數
澎湖國土計畫中有一頁「表格」,羅列12處未來預計進行的開發案(城2-3),頗為可觀。其中,有四處均屬重大建設的文化及觀光部門(隘門濱海渡假區、漁翁島度假區、七美月鯉灣濱海渡假區、吉貝休閒度假區)。其他開發案則有六處(海洋科技產業園區計畫、國家級水下博物館、海淡博覽園區、青灣仙人掌公園整建興建等)。
審查委員質疑,這12個案子只有少處完成招商,大多還未完成核定。縣府回應,目前仍在加緊補充證明文件,若未能即時完成,達不到城2-3的劃設標準,將納入未來發展地區。
縣府並補充,由於當地未登工廠數量的清查還未完成,暫時將以海洋科技產業園區做為未來納管用途。
只談建設很可惜 委員:「澎湖可以是世界級史詩」
另外,城2-3所列的開發案大多在海岸地區,或是選址位於海灣的度假村,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或海嘯影響。委員問及氣候變遷因應對策,縣府坦言,並沒有個案考量,「相信將來個別案件在推動建設時,投資單位一定會考慮氣候風險進來。」
最後,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提醒,「菊島應該是很療癒的地方,不要只談建設。」現場也有多位委員表示,澎湖有很多賣點,卻沒有在草案中呈現。也有委員鼓勵,不妨考慮多方發展,從水下考古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澎湖可以是世界級的史詩。」
林秉勳也表示,澎湖的確有別於其他縣市,不要只是開出一份建設清單。他也呼籲其他縣市,國土計畫草案不該只是鎖定用地變更,「否則只呈現功能分區的顏色變來變去之外,什麼都沒有,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