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一直轉彎——台灣白海豚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一直轉彎——台灣白海豚

2021年04月11日
文、圖:池边金勝
我們不是海洋的旅行者,而是棲息在海岸周邊的居民,在近海與河口巡弋,守護海岸的和諧穩定,有時也向路過船隻展示我們雪白的身體,讓他們的出航回航都有被神明守護的感覺。十年前我們犧牲眾多的族民,才換來了一片濕地的長存,人啊!這塊土地不能只靠我們,因為我們已經所剩無幾,力氣耗盡。

水獺水生和白海豚大白感情要好,大白會讓水生趴在背上,豪不費力的在海裡優游。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全世界的鯨豚種類大約80多種,其中約有30種以上的鯨豚會出現在台灣四周海域,占了世界鯨豚總類將近三分之一;鮮少有國家的周圍海域能有這樣豐富的海洋生態,令不少國外學者專家稱羨。

有些種類的鯨豚在台灣近海就能觀察到,甚至有出海幾百公尺就可以發現的鯨豚族群,「台灣白海豚」就是台灣西部沿海最有知名度的海豚。但目前根據台灣相關鯨豚保育組織的觀測,台灣白海豚的數量已經不到60隻,被聯合國鯨豚專家列為野生動物紅皮書最高保育等級的極危等級。

「中華白海豚」又稱「太平洋駝背豚」或「印太洋駝背豚」,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1990年代初,因為香港興建國際機場的關係,擔心影響到中華白海豚的棲地,才開始受到國際與香港社會關注。

而台灣直到2002年才開始以科學觀測的方法在台灣西海岸進行正式的海上調查,從此證明了台灣西海岸有中華白海豚的存在。這些中華白海豚一生都住在苗栗到台南之間的近海,離岸大約3-5公里的海域中,因為地理上阻隔關係,無法與中國及香港沿海地區的中華白海豚基因交流,所以身上的斑點與族群行為也不同,台灣的學界經過13年科學研究,確認了台灣西部沿海的中華白海豚為台灣第一個鯨豚類新亞種,並於2015年更名為「台灣白海豚」。

台灣白海豚成長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嬰幼期身體呈現深灰色;第二階段青少年期身體顏色逐漸轉淡,布滿藍灰色斑點;第三階段成年到老年全身轉為白色,有時因活動的關係,血液流經體表使得皮膚呈現粉紅色,因此也稱作粉紅海豚。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時,東北季風漸漸轉弱,海上作業的漁民偶爾可以見到白海豚在海面換氣的雪白身影,便戲稱他們是來向媽祖祝壽的,因此俗稱這些白海豚為「媽祖魚」。

但即便有個如此響亮的稱謂,台灣一直以來對白海豚的研究卻不多,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台灣近海有如此美麗的白色海豚存在。直到2010年台灣白海豚首次大篇幅的出現在新聞媒體版面,竟是因為「國光石化開發案」的關係。

當時台灣白海豚的數量僅剩不到一百隻,卻遇到國光石化打算在彰化外海濁水溪口,台灣最大的潮間灘地,以填海造地的方式興建輕油裂解廠及工業港,利用面積廣達4000公頃。這項開發案尚在環評時就引起環保團體嚴正抗議,認為此項建設將嚴重危害台灣白海豚的棲地,便由彰化環保聯盟發起「全民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計畫以網路募得的1億6000多萬元承諾書,購買彰化外海濁水溪口濕地作為保育區。

這是首次全民認股購地的環境信託活動,顯現環保團體的決心,也引起社會大眾對台灣白海豚保育的響應,因此當年活動才能提升到政治層面,隔年四月政府便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

台灣外海的鯨豚研究一直以來受限於經費拮据與人力不足,加上鯨豚追蹤不易,研究資料累積緩慢。台灣白海豚的研究同樣也受限於以上因素,但自從2002年確認台灣西岸族群開始,就因為他們的獨特性及數量稀少的狀況,受到不少相關保育團體的關注,2006年這些保育團體更共同組成「媽祖魚保育聯盟」,以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台灣白海豚的保育,對台灣白海豚進行蒐集科學數據的野外調查,以確認他們的族群現況、棲息區域範圍、族群特徵與習性等重要資訊,推斷出台灣白海豚會受到哪些環境不利因素影響,造成行為異常甚至死亡。

根據香港與台灣相關學者專家多年的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大多棲息近岸較淺的海域,特別是大型的河口附近,有時甚至會進入河流當中,而台灣白海豚的棲地主要集中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和嘉義近岸淺海,台南沿海是最南端的目擊紀錄。

在天然的環境下,近海、沿岸或河口有中華白海豚賴以捕食的底棲與珊瑚礁魚類、頭足類,所以中華白海豚通常生存在水深不超過25到30米的海域,再深的海域就不是中華白海豚或台灣白海豚會出沒的範圍。因此就算海洋再廣大,適合中華白海豚覓食、繁殖與養育幼豚的環境卻相當有限,偏偏這樣的海域又時常跟人類的漁業活動或近岸工程重疊,人類對河川的污染,以及中上游的工業及都市發展對河川的利用,也會改變出海口的水域品質,這些變化都會影響白海豚的生存。

根據「媽祖魚保育聯盟」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白海豚的生存面臨了五大危機,分別是棲地破壞及消失、廢水及空氣污染、漁具誤纏、河口淡水注入量減少、水下噪音,全部都跟人為因素有關。當中棲地的減少影響甚巨,因為擴充或闢建沿海的工業區用地,採行的填海造陸工程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以及白海豚的棲地,苗栗到雲林地區之間的攔河堰與電廠,讓河川失去稀釋污染的能力,也讓大量河口減少,因此台灣白海豚無法獵食到充足的食物;更因為沿海的水質污染或誤食垃圾,造成長期在健康上的危害,導致年長的白海豚陸續凋零,新生的年幼海豚又來不及長大為族群補充新血,台灣白海豚的數量才會逐年減少。

就在台灣白海豚的保育刻不容緩之際,2020年的「示範風場」離岸風機施工及運轉噪音又對這些數量不到60隻的珍貴白海豚,帶來了新的生存隱憂。由於海豚是靠聽覺來判別方位與行進,也靠聽覺來覓食與溝通,所以過強的施工噪音對於聽覺極其敏感的海豚來說,都是極大的長期干擾,甚至導致行為失常或免疫力下降而死亡。所以有學者建議,希望在白海豚的棲地內,施工時的音量分貝數該低於140分貝,才能對白海豚的傷害降到最低。雖然施工廠商對這樣分貝音量限制都有環評承諾,但是施工時的實際狀況以及廠商對承諾的履行,都有待日後政府確實的嚴格監測把關。

台灣為海島國家,有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對海岸的利用無可厚非,但是一直以來的漁業濫捕與海岸建設造成的永久性破壞,都有失永續利用的精神及符合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策略,當年政治人物的一句「白海豚總會轉彎」更凸顯出對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是如此不了解,動物福利的考量在當時也不夠深化普及,因此才引起諸多保育團體與民眾,為了世界僅有的台灣白海豚而疾聲呼籲。

鯨豚是海洋中頂級的消費者之一,台灣周圍海域的鯨豚存續,不僅是海洋的健康指標,更反映出我們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態度,當台灣白海豚以平均一年減少一到三隻的情況走向絕種邊緣,正是提醒我們,台灣西部沿岸的生態正在崩壞,而消失中的白海豚正是對我們的警訊。

世界的鯨豚分布中,台灣約占有三分之一,也代表了台灣有相當重要的守護與監測責任,當政府積極開發離岸風電的時刻,近海的生態調查卻又明顯不足,代表長期以來台灣的環境開發與生態保育,總是在衝突,也總是在不對等的天秤上,所以野生動物只好不斷閃避,不斷轉彎。

台灣白海豚保育現況

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ssp. Taiwanensis)是生活在台灣西岸、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下的一個亞種,為我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族群數量咸認不破百,目擊紀錄逐年下降,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直到2020年9月有了重要突破。海洋委員會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規定,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也是台灣第一座海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面積廣達763平方公里,範圍包括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海域,打破台灣最大重要棲息面積以及跨越最多縣市紀錄。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作者:池边金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16日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名人推薦】

「我們與世界上的野生動物看似遙遠,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與生物的互動和理解,也逐漸地更新、演變。台灣人的歷史、文化和大自然,彼此交織成一段時而哀戚、時而動人的故事。這本圖文書不只帶著我們認識世界上的各種野生動物,更娓娓道來我們從古至今是如何因愛而誤傷了或是守護了野生動物。相信透過金勝筆下的小動物,以及他所陳述的故事,你我都能更加了解,何謂真正的愛。」——玉子 「玉子日記」/ 動物圖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