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十年 島民關鍵 | 環境資訊中心
離島圓夢曲

海洋十年 島民關鍵

2010年11月10日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談到海洋、海島、海岸,你的腦海裡會出現那些關連字?

海鮮、Villa、衝浪、潛水、香蕉船?

還是,油污染、賭場、垃圾、BOT?

翻開這十年來的年度環境新聞回顧,就像一場不斷重播的畫面般,海洋問題與威脅年復一年的以相似地樣貌呈現(參見表一)。而2010年年初在台灣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正度2度C」所帶來的震撼,但在簡化為節能減碳等等的口號之下,台灣甚至是國際的政策,是否有真實的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台灣人或是地球人,是否真有勇氣改變生活習慣來尋求永續發展?!對照2010年與過去10年來的海洋環境新聞,我們試圖找出海島人民存活的關鍵。

失去的十年-油污、珊瑚礁破壞、物種滅絕、海岸破壞

船隻航行穿過墨西哥灣中石油溢散的海面(圖片來源:美國海軍)先從2001年最令台灣環保界震撼的事件談起-環保署長因油污染事件下台,黑油覆蓋著墾丁國家公園龍坑保護區內的礁岩,也因為是在保護區內,而讓油污染的事件發展為足以讓政務官下台的理由,但實際上,2001年至2009年內,台灣與國際間重要的環境新聞裡,就有5年出現油污染或是漁船擱淺等海洋環境破壞事件,可以預測的,2010年的重大環境新聞裡,此項議題也不會缺席,美國墨西哥灣的深海油井爆炸與漏油事件,重創了海洋生態。

綠島著名潛點大香菇,其頭上的軸孔珊瑚提供著良好的棲所供給許多魚類躲藏,常吸引著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駐足。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生態系,也是這幾年出現在環境新聞裡的常客,2005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公布其調查結果指出:「全球約有20%的珊瑚礁,目前實際上已經被破壞殆盡了。在未來50年內,大量的珊瑚白化將變成常態性的發生。而氣候變遷目前已成為珊瑚白化死亡的主因,接下來的20至40年內情況若沒有任何改善,還會有30%面臨浩劫。」若我們對現今這些造成珊瑚礁生態影響的因子,如氣候變遷、過漁等,未有任何積極改善行動,則在未來40年內,全世界的珊瑚礁將有一半面臨死亡。台灣的環境新聞裡也從2008年開始,連續兩年出現珊瑚礁遭破壞的警訊,民間主辦的2009珊瑚礁總體檢調查報告中也指出,在全台28個調查點中,僅有2處符合國際珊瑚狀況優質標準,有近半數13個點其活珊瑚覆蓋率低到為劣質標準。

由國外網路媒體Huffinton Post在今(2010)年整理的海洋九大危機報導裡,特別指出「許多海洋學家認為過漁(過度撈捕)是人類對海洋最壞的影響」。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經被撈光、枯竭。這無魚可吃的夢魘與警告,其實打從2003年開始就常出現在環境新聞裡,在2006年時,科學期刊(Science)就登載了一份研究報告,預告若按現況發展下去,2048年人類將面臨沒有海鮮可吃的困境。即便我們餐桌上常出現的鮪魚,也將被列為保育類的物種。而台灣的漁業及觀光單位,卻仍在炒作著「黑鮪魚季」,黑鮪魚的昂貴不再來自於牠的鮮美,而是牠的稀有與滅絕。

除了海裡的問題之外,另一個在這十年裡,台灣失去最多的也包括了天然海岸線,國片「海角七號」裡的經典台詞「山也BOT、海也BOT、到處都BOT」便一語道破現今台灣的海岸開發壓力。台東杉原海灣的開發案爭議,持續出現在年度的環境新聞裡,除了違反環評程序的行政過失外,公部門對於海岸、海島的觀光旅遊開發政策與規劃,才是令人憂心的主因。

行動-創造活著的關鍵改變

2009年,因為海平面升高,許多太平洋島國面臨遷國的命運,斐濟南太平洋大學教授能恩(Patrick Nunn)在其主持的「太平洋氣候變遷圓桌會議」(Pacific Climate Change Roundtable)中言重心長的指出:「本世紀結束前,海平面將升高逾1公尺。我看不出在2100年之前還有多少島嶼適合居住。」

那麼多的警訊、那麼多的災難,身為一個被海洋環繞著的島國居民,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個處境?在這十年的環境新聞脈絡,也可看出一些具體的作為。

七股潟湖碼頭
2001年,環保團體與七股在地漁民,還在煩惱與擔憂著濱南工業區開發案,但因為長年的耕耘與發聲,在2009年正式將七股轉型為台江國家公園,成為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成功的保護下七股當地的漁業與漁村文化,更開創了發展生態旅遊的可能性。

2006年美國在夏威夷設立了「西北夏威夷群島國家保護區」,是全美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單一保育區,也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其涵蓋了10座島嶼及週邊環礁14萬平方哩的聯邦水域。而甫於10月底結束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國會議,在日本名古屋通過一份歷史性的全球協議,要在10年內擴大保護世界上的森林、珊瑚礁與其他受威脅的生態體系。這項協定中與海洋相關的內容,是承諾保護10%的海洋,但目前全世界僅1%的海洋受到保護,所以要努力的道路仍然很長。

綜觀這十年來的各項環境新聞,審視台灣這由島嶼所組成的國家,除了志工、環保團體、廣大消費者以勞力及時間來進行珊瑚礁總體檢、淨灘、綠色消費、生態旅遊之外,經過重重的努力與壓力,2007年台灣才成立了第一個海洋型的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並於同年成立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擔負起推動台灣海洋保育的重要工作。而2009年澎湖居民以公投的方式否決了以觀光賭場作為島嶼發展政策與方法,2010年,台灣人民自發性認股要向政府買回彰化濁水溪口的泥灘地以保護白海豚,這些社會力量的結合和展現,也迫使政府必須要對什麼才是經濟開發的重新定位與思考。

海洋十年,我們失去了許多,也從這裡得到許多的警示,島國人民的未來還有多長,也看我們學到的教訓有多少了。

編按:本篇為2010年度離島圓夢曲專欄的最後一篇,期待在新的年度,我們的海洋與島嶼,可以少些污染、多些快樂的故事。

表一、歷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海洋相關議題表(整理自環境資訊中心)

 

重要海洋、海島、海岸相關議題

年度

台灣

國際

2001

油污事件  署長下台

濱南一案  跨年延燒

(本年度無國際新聞回顧)

2002

永遠的惡靈-蘭嶼核廢料何去何從

黑琵不HAPPY-黑面琵鷺集體暴斃  各界束手無策

油輪失事漏油  促歐盟加強海事管理

2003

黑琵擋道  南縣國際機場緩議

沙灘流失  福隆音樂祭靠堆包

大型魚數量劇減  步上恐龍滅絕之路

2004

-- --

南亞地震引發大海嘯

2005

台灣捕鮪魚配額被砍

海事頻傳  海洋、海岸受污染

碳排放促海洋酸化  海洋生物拉警報

海洋保育不力  全球半數珊瑚礁受威脅

2006

吉貝觀光旅館BOT案  拍賣珍貴沙尾

全台僅存未開公路海岸線  台26線動工

蘭嶼青青草原開步道  怪手進駐

為國防  太平島原始林遭剷平

吉尼號擱淺  豆腐岬漁場岌岌可危

商業捕撈無度  2048年無魚可吃

夏威夷劃設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2007

台東美麗灣開發案  杉原不再美麗

千年藻礁遭埋管破壞  環評有條件重開工

北極不再冰封  熊何處去  航權石油各國爭

2008

漁業政策毀珊瑚  保育團體喊煞車

環評爭議未果  杉原海岸已淪陷

兩起擱淺事件  造成海洋生態浩劫

珍稀中華白海豚  專家籲搶救

反日本捕鯨行動  保育團體遭打壓

2009

珊瑚礁總體檢顯示珊瑚生態破壞嚴重

澎湖博奕公投  反方大勝

台灣白海豚進入滅絕倒數

台江國家公園誕生

海平面升高  多處太平洋島國需遷國

歐盟擬將黑鮪魚列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