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調情聖手:芫青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致命的調情聖手:芫青

2010年12月20日
作者:李鍾旻

說起有毒的昆蟲,就不能不提到芫(音同「元」)青了。一般人對「芫青」這個字眼也許感到陌生,但是聽過「西班牙蒼蠅」、「斑蝥」這些名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芫青是一類野外常見的甲蟲,通常在春、夏季可以見到牠們的蹤影。

芫青家族,在分類上為鞘翅目芫青科的種類,世界各地都有牠們的分布。芫青的翅鞘薄而柔軟,和一般甲蟲大不相同。不同種類有著不同的色彩,但都有著類似的外型。牠們通常體長約2至3公分,體色顯眼,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紋。成蟲以植物為食,行動緩慢,不擅於飛行。芫青成蟲雖是素食主義者,其幼蟲卻是吃肉的。許多芫青的幼蟲在地底活動,以蝗蟲的卵為食。有些種類則藏匿在蜂類的巢中,以蜂類幼蟲、卵、蛹為食。

標準裝扮:黑色勁裝+紅頭巾

在台灣,最常見的種類首推有著紅通通大頭的「豆芫青」了。由於豆芫青常成群出現在豆科植物上,因而得名,另外牠們也常見於蕨類植物上。在野外低中海拔山區,常常可以見到牠們在蕨類、豆科植物上集體啃食,將植物啃的一乾二淨。豆芫青在交配時,雄性會爬到雌性背側,彼此的觸角會糾纏在一起甩動著,可見觸角在牠們的交配中扮演重要溝通橋梁。也曾見過斷了一隻觸角的雄蟲,照樣可以正常交配。每每見到牠們,不是吃就是觸角糾纏著彼此,真可用「大吃特吃,纏綿悱惻」來形容。

本草綱目記載古人把不同的芫青冠以「斑蝥」、「芫青」、「葛上亭長」、「地膽」等名,並提到這些都是屬於芫青家族的種類。名稱由來諸如「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畫黃,在芫花上食汁」,「地膽者,居地中,其色如膽也」以外表、習性命名。其中「葛上亭長」所描述的外貌,指的應當就是豆芫青,或者近似的種類。「弘景曰︰此蟲黑身赤頭,如亭長之著玄衣赤幘,故名也。」句中描述這種蟲的外表黑身紅頭,彷彿身著黑衣與紅頭巾,恰好與豆芫青的模樣相符。同時也將牠的模樣比擬成古代鄉里亭長的制式穿著,相當有趣。

是毒也是藥

前面有提到過,芫青其實是有毒的昆蟲。芫青通常並不會攻擊人,然而其體液含有劇毒的「芫青素」(斑蝥素)。每當芫青遭受騷擾、捕捉時,會從足關節處分泌其體液,偶爾也會有假死的習性。這些體液,人體一旦接觸,會造成起水泡、發炎潰爛,若食入則可能致命。

不過由於芫青素在低劑量下可利尿、生毛,以及刺激生殖器,這些毒素反而被人類拿來利用,視為有用的藥物。人們使用芫青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自古中國人將蟲體研磨,用作利尿劑與春藥。一直到現代,芫青仍是中藥材的一種;在中藥店所見芫青製成的藥材即為其晒乾之蟲體,名為「斑貓」、「斑蝥」,或是「青娘子」。古代歐洲人亦利用當地種類的芫青,視為催情秘方,「西班牙蒼蠅」、「金蒼蠅」通常指的就是國外種類的芫青與其衍生產品。這些名稱的由來,大概是由於國外的種類體型小,並具有金屬光澤。儘管芫青體內含的芫青素量很少,但是30毫克的芫青素便可殺死一個成年人,任意使用仍是相當危險的舉動。

也有人把虎甲蟲叫做斑蝥,但中藥材中所謂的斑蝥、斑貓指的只是芫青這一類的昆蟲。極有可能是由於外表體型近似,所以有混淆的情形,但是芫青和虎甲蟲畢竟是全然不同的生物。

久聞其貌,不識正名

儘管芫青的名號馳名國際,我們對牠的中文名字卻是一知半解,有所誤會。今日書中所載,常見有「莞青」、「莞菁」、「芫青」、「芫菁」。眾人對牠的名稱說法不一,相當混亂。常有人把牠唸作「莞青」,不過最普遍的稱呼要算是「芫菁」和「芫青」了。事實上,我們在現今書籍刊物上見到的名稱甚至以「芫菁」居多,而非我所使用的「芫青」。這樣的混用情況,也發生在同樣以中文為語言的中國。

既然牠是中國傳統中藥,古籍中的記載又是如何?向古本求證,本草經集注裡有提到:「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可看出端倪。本草綱目裡,李時珍更是明確指出「居芫花上而色青,故名芫青」,可得知出現在「芫花」上,體色「青色」的種類是最初命名的由來,更加確定了「芫青」的說法。至於「芫菁」的說法,似乎則是近代書籍才見有人使用。推測芫「菁」的草字頭可能是由於芫字使人聯想、誤記並沿用下來,造就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您絕不能錯過的台灣生態之美】

蟲蟲放大鏡

蝙蝠俠的秘密

貓頭鷹送來魔法信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