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
2018-12-03 09:54
編按:11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8兩岸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來台,以「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為主軸,一路探訪台灣地方創生、循環經濟及公民電廠,領略台灣民間豐沛的環保能量。本系列文章,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以中國、媒體人的...
2018-09-21 09:22
(延續上篇)台灣於2010年開始,引入里山倡議的做法,在中央山脈的生態保育廊道之外,在周遭的淺山地區發展以社區為主的保育策略,建構一個更具整體性的綠網。營造「讓保育從軸線變成分枝,有如血脈連結到海岸,成為緊密的網絡」,一個人與自然共生的生產...
2017-11-25 11:58
成長於美國加州,紀錄片導演米沙.赫吉茲(Mischa Hedges)是關注永續發展的社會企業家,同時堅持透過紀錄片製作,說出能夠喚醒社會與環境意識、啟發人們採取行動的各種故事。他在2006年製作的首部記錄長片——《永續餐桌》,在揭露集約畜牧...
2017-10-28 11:05
下了國道三號,貼著高屏溪右岸往高雄市大樹區前行,循著農友提供的路線指示,在距離目的地最後一哩的田邊遇見了此行的受訪者之一張立坤。車子靠近張家大門,四隻狗狗衝出「迎賓」,不遠處的倉庫區,張肇基正在整理農作。張肇基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迄今逾20...
2016-12-14 10:49
今年7月,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功加入IPSI,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的政府部門會員,他們所發表「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綠色保育創新價值」個案研究,獲得IPSI秘書處肯定,視為撰寫模範,是各會員參考範本。
花蓮農改場1985年就開始推有...
2016-09-05 13:03
距離《濕地保育法》頒布實施已一年餘,台灣的濕地終於等到法律保障,重新修補人與濕地的關係。實行一年以後,台灣的濕地保育進展如何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兩岸環境新聞記者,一起走訪台灣濕地,藉由新聞人的銳利眼光檢視台灣的濕地環境。
...
2016-04-17 06:00
李漢鵬:野鴿子的哀歌 青蛙的咯咯聲,是務農的真正理由
「野鴿子的晨間哀歌,青蛙劃破黎明水面的咯咯聲,就是挽救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是譽有「生物多樣性之父」的威爾森在《生物圈的未來》的序言中,寫給曾經住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一封信,這也是幸福米...
2015-10-07 09:50
台灣不允許任何基因改造作物的栽種,但有機農業栽培卻可用「基因重組」的生物農藥?農委會防檢局日前開會認定,基因重組的生物農藥屬於基改農藥,未來不得用於有機農業。最快10月中旬公告。
今年7月有農民發現購買的「高招蘇力菌」,外包裝上頭印有「生...
2015-07-03 11:28
「猴采桃」識別標章。圖片提供:臺博館。
來自花蓮秀林洛韶、新白楊綠保農園,猴子吃不完好吃的水蜜桃,現在輪到人類享用。
以猴子命名的「猴采桃」,周末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亮相,邀請民眾嘗鮮,採買健康、...
2015-05-20 10:44
為了鼓勵青年從農,2014年屏東縣政府開辦「燕南飛」計畫,以師徒制帶領有意從農的青年走入田地,學習農業知識和實做技術。
今年屏東縣政府進一步推出「農業大學」,招募18歲以上對農業有興趣的民眾,開班授課、精進農業知識。課程範圍包括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