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見帛琉傳統 研究員保種護糧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芋」見帛琉傳統 研究員保種護糧安

2014年09月09日
本報2014年9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在蘭嶼進行調查的陳科廷;圖片提供:陳科廷。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也是大啖芋頭的好時節。此時,芋頭開始採收,做成各式芋頭食物。芋頭的魅力無邊,曾參與《婆娑伊那萬》蘭嶼民族植物調查的陳科廷,是少數研究芋頭民族植物學的人,為了研究芋頭與人類傳統社會的關係,還曾負笈到帛琉。而他認為,恢復在地、傳統食物,可能為人口不斷增加糧食生產壓力,提供解決之道!

從麵包樹到芋頭

陳科廷,一個愛吃芋頭的研究人員,隨著農業技術團先來到加勒比海邊的聖文森,在一段追尋麵包果的機緣下,來到帛琉,意外的發現當地芋頭品系之多,當地人利用芋頭的方法之多元純熟,彷彿掉入芋頭新天地,深深為之著迷。

回國後不但申請計畫,再回到帛琉進行研究,計畫結束後,認識在蘭嶼進行民族植物調查研究的台北植物園園長董景生,蘭嶼也是個將芋頭利用得出神入化的島嶼民族,於是陳科廷加入這個研究團隊,繼續與芋頭的對話。

每個呼吸都有芋頭

帛琉最常見的水芋田("mesei")型態;圖片提供:陳科廷

帛琉的文化幾乎建立在芋頭的生活上,因此帛琉有一句話說,生活的每一個呼吸都和芋頭有關,這個擁抱芋頭的國家,深深吸引陳科廷,他獲得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計畫資助,到帛琉收集芋頭種原,保存種原多樣化的環境適應力,有如為未來糧食投保;不但收集資料、訪談當地人、尋找不同品系的利用方式,還跟著帛琉婦女一起下田種芋頭。

芋(Colocasia esculenta)英語「Taro」是由毛利語音譯而成。陳科廷說,幾乎可食用的天南星科,在帛琉英文都以Taro稱之,但帛琉語對不同芋種則有不同的稱法。

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發源於熱帶的印度中部或東南亞島嶼。南島語族是最早種植芋的民族之一。因為對環境容忍度高,耐乾又耐濕、病蟲害少,好種,不須太多人力,屬於粗放作物。

另一種型態的粗放芋田,"dechel",種植沼澤芋("brak",Cyrtosperma chamissonis);圖片提供:陳科廷

陳科廷本身是學植病,研究地衣多樣性,缺乏民族植物學的背景,因此,在植物學方面透過訪談過程中收集各類芋種,拍照及登錄各項植物特徵;民族學方面主要透過設計之問卷,訪談各地實際參與芋頭種植生產的婦女,記錄相關的傳統知識及所使用的帛琉名稱。務實的採集、收集資料,逐步完成計畫。

帛琉社區大學的於溫室健化中的芋頭組織培養苗。圖片提供:陳科廷。

正在煮食沼澤芋("brak")的孟加拉移入勞工;圖片提供:陳科廷。

3個月時間,他在帛琉的Koror州及Babeldaob島進行調查研究,總共記錄了33種芋頭,這些種原就地保存於帛琉國家博物館。

帛琉利用芋頭的方式十分多元,不下於台灣社會利用稻米的方式。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水煮及蒸煮,包括去皮水煮或水煮後去皮,都有不同的名稱,更牽涉到不同的口感的搭配。他們也像蘭嶼達悟人般,將芋頭水煮後搗成芋頭糕,再搭配魚、肉、菜等副食。除了塊莖、葉柄,連葉片都可當成副食。

芋頭人生

在帛琉研究調查的日子,也讓陳科廷學習到芋頭對部落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蘭嶼一樣,帛琉的芋田也是專屬於女性的領域及生活的重心,芋頭品系的分類也有賴有經驗的女性。當地的社區大學專門收集芋頭品系,目前已握有70~90種芋頭品系,這些品系種原由社區大學保存,提供農民使用以及實驗。

正在清理採收後芋頭的帛琉婦女。圖片提供:陳科廷。

陳科廷說,芋頭田是婦女的天下,也是孩子學習、遊玩的場域,是人民學習知識起初和最重要的地方。孩子們從小跟隨母親到田間,除了是遊戲的場所以及學習生活的地方,更是教導孩子傳統知識的場域。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帛琉的飲食習慣也受影響。日常飲食逐漸被米、麵包、罐頭、冷凍等加工食品取代,年輕一代不再到田裡工作,轉而雇用薪資相對較低的移入勞工,取代傳統婦女的勞動力,吃芋頭的需求以及生產都跟著減少,田地因此荒廢。因此,推廣恢復在地、傳統食物,有其必要性。

陳科廷指出,芋頭的用途比其他根莖類作物來的多,芋頭的利用開發以及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幾年全世界芋頭種植的面積與生產量,也明顯增加。

在聯合國倡議以本土物種多樣性對抗氣候變遷及糧食危機之際,無論是帛琉,或是蘭嶼,他們利用芋頭的方法,將是解決糧食危機的選項。

跟著麵包樹旅行

「芋頭真的很好吃!」不但小時候愛吃,到了帛琉、蘭嶼,吃遍數十種芋頭以及不同料理方式後,陳科廷大讚芋頭。

留著一頭長髮的陳科廷,目前在台北植物園擔任「南門町三二三」館長。提到芋頭之愛,須從2009年,他加入外交替代役開始,當時,他隨著農業技術團來到加勒比海沿岸的國家聖文森,並對於當地人利用麵包樹的方式,深感興趣並列入研究主題。

陳科廷說,麵包樹原產地在太平洋地區,大航海時跟著英國船隻來到聖文森。聖文森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在當地建造植物園,種下第一棵麵包樹,隨後於島上培育出不同品種的麵包樹,反而成了他們重要的主食,整棵麵包樹都可利用。

不久當他開始技術團正式工作時,派調到帛琉,當時陳科廷心想終於來到麵包樹起源地之一,並為此感到興奮,到了帛琉才發現,麵包樹並非他們的主食,充其量只是副食,就像台灣人把芋頭當副食一樣;反而是芋頭才是他們重要的食物。

 

芋頭鳥的傳說

「紫秧雞」是一種專吃芋頭的鳥,聽說非常挑食,專挑好吃的芋頭。當以芋頭為主食的帛琉人,遇到芋頭鳥又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據說,當地人很怕田裡來了芋頭鳥,而且他們不能拿石頭趕芋頭鳥,否則可以讓芋頭鳥招來親戚五十光顧,因此大多採取容忍的態度。

帛琉還有關於芋頭鳥的傳說,聽說有一位盲眼的媽媽有兩個小孩,一個是懂事的女兒紫秧雞Uek,另一個則是愛玩放蕩的公雞Malk。每天晚上Uek都跟媽媽一起回到集會所Bai裡睡覺,媽媽總會在睡前講故事給她聽,而Malk常在森林玩到很晚回來就睡在屋子底下,偷聽他們講故事。

有一天媽媽決定將身上美麗的條紋、色彩傳給女兒,沒想到剛好Uek把她聽到的故事分享給她的朋友聽,還沒回家,於是錯把他身上繽紛的色彩分給回家的Malk。

Uek回家後看到大勢底定,傷心地哭泣著。媽媽安慰他說,沒關係,以後你肚子餓了就到芋頭田找東西吃,但是公雞卻必須每天早起報時,努力在土裡找蟲才有飯吃。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