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糧食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 | 環境資訊中心

2015世界糧食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

2015年10月17日
作者:張守富

「我們有一整個水槽的肉,不怕不夠!」中秋節隔天和友人聚會時,他這麼說。「吃不完也沒關係,這些都是撿公司烤肉剩下的,也不算我們浪費啦!」

豐盛的烤肉,有多少是被吃下肚的,有多少是被丟棄的?

豐盛的烤肉,有多少是被吃下肚的,有多少是被丟棄的?

這般「撿剩食、再利用」的行為是美意一番,但吃不完丟掉,真的就不算浪費嗎?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1年研究,每年有1/3人類可食用的食物遭浪費,總量高達13億公噸!我們也貢獻不少,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浪費275萬公噸的食物,相當於每人每年浪費120公斤;而這些食物若供給全台低收入戶,足夠吃20年。

1945年10月16日聯合國成立了糧農組織,而為了提倡世界重視「發展糧食及農業」,於1979年的第20屆聯合國大會上,決定將組織成立日定為「世界糧食日」。

今年,適逢聯合國糧農組織成立70周年。2015米蘭世博亦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Feed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為主題,FAO便趁此機會於世博舉辦食物浪費相關主題講座。

民間團體當然也沒放過這次機會,「百味來食物與營養研究中心」舉辦的年度食物、農業論壇,號召各國在世博上簽署「米蘭議定書」,承諾2020年時減少一半的食物浪費。歐美各國近期也積極努力,包括美國農業部長宣布將在2030年以前,減少美國50%的食物浪費,法國今年5月21日也通過強制要求大型超市捐出未售出食品的法案。

米蘭議定書提出的三大矛盾:同時有人死於飢餓與過胖、糧食餵養牲畜和生質能的比例增加以及大量的食物浪費(圖片來源:Fondazione Barilla Center for Food & Nutrition)

米蘭議定書提出的三大矛盾:同時有人死於飢餓與過胖、糧食餵養牲畜和生質能的比例增加以及大量的食物浪費。圖片來源:Fondazione Barilla Center for Food & Nutrition。

期待各地擬定的目標不會像減肥計畫,不一定有明天;而早已如火如荼進行的民間行動包括:《你在浪費食物嗎?》導演瓦倫丁與民間組織「惜食人」(Lebensmittelretter)從2012年開始蒐集柏林超商賣不掉的食物供大家領取,後來甚至演變成為「食物分享站」、「公共冰箱」。此舉引起各界仿效,包括西班牙、比利時都推出共享冰箱,許多食物分享計畫也利用APP平台推出,像是西雅圖的Leftoverswap或促銷剩餘食品的巴黎Optimia,讓減少浪費變得更方便迅速。

相較公益活動,另外一群人希望藉商業模式解決剩食問題。倫敦的社會超市把其他商店中,因各種理由,如包裝些微損傷、不好看,而遭丟棄的健康食品以最低五折的價格,販售給經濟困難的會員,並提供就業等相關輔導;利物浦兩位年輕女孩開了間「剩菜餐廳」,用商店、餐廳捐贈的剩餘食材做成料理,並讓客人自由訂價,也接受捐贈食材代替付錢。

被撿回來的可用食物 《你在浪費食物嗎?》劇照(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被撿回來的可用食物。《你在浪費食物嗎?》劇照。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回到台灣,雖公共政策對減少食物浪費的著墨較少,民間力量卻從不間斷。除了主婦聯盟持續推行減少剩食的方法和教育,明天開始也將有團隊舉辦工作坊,邀請大家一起佈置糧倉,共築「台灣公共冰箱 」。今年8月,一群大學生成功向大眾募資,將建置「格外品」網路銷售平台,除了希望減少因外型而被淘汰的食物浪費,更期待改變消費者「蔬果應該好看」的刻板印象。當然,食物銀行默默耕耘多年,在減少浪費和饑餓之間的矛盾上,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力量。

關心食物浪費不只是環保運動,更是尊重來自大地的恩惠,及對世界飢餓人口的關懷。減少浪費不代表我們一定得提著菜籃去廚餘桶翻「食物」,或勉強吃下過期的食品,上述的計畫和活動都是很好的參與方式。以往「粒粒皆辛苦」的惜福美德到如今,常被付錢就是大爺、吃到飽要吃回本的消費心態淹沒。如果能在購買、丟棄食物之前都多想一分鐘,或許未來就不會有「這處堆廚餘,那裡鬧飢荒」的荒謬與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