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海鱻食堂】台灣的鯊魚困局 不吃魚翅就解決了嗎?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永續海鱻食堂】台灣的鯊魚困局 不吃魚翅就解決了嗎?

2017年01月25日
作者:白尚儒(臺灣永續鱻漁發展FB社群發起人)

上映於1975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改編自彼得.本奇利著作的恐怖驚悚電影《大白鯊》,這是一部描述了食人鯊襲擊海灘的電影,隨著媒體的推波助瀾,「鯊魚會攻擊人、會吃人」的刻板印象就這樣烙痕在大眾心中!而電影主角一群人獵鯊殺鯊的劇情,更被視為戰勝邪惡的英勇行徑。過去屢屢當漁民捕到大鯊魚時,總免不了像是勇者屠惡龍凱旋歸返而被大肆報導,由其當時台灣環境發展艱困下,這般怒濤中的噬人巨獸卻能被渺小的台灣人所擒獲,其意境更為人們的自信注入一劑強心針!


被鯊魚搶食的罹鉤漁獲,這種無奈對漁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圖片來源:白尚儒

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鯊魚卻成讓漁民們頭疼的燙手山芋,鯊魚混獲、漁具被鯊魚破壞、漁獲被鯊魚搶食,這些都遠比不上社會與論壓力。

割鰭棄身? 台灣捕鯊是這樣的

在合法的作業海域、使用合法的漁具捕撈、經由合法的拍賣途徑,意外捕獲的大鯊魚卻讓漁民們得像賊一樣進出魚市場。在台灣的漁民一次又一次被少數割鰭棄身的害群之馬所連累,使得許多守規矩的漁民被蒙上不平之冤。

過度被炒作的議題容易讓人分不清楚現實,彷彿台灣漁民們是為了割取魚翅而去故意獵捕鯊魚,但產業的真相往往不如一張「沒魚鰭的鯊魚」照片來得能引人關注。

引用海洋大學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所陳述,過去鯊魚曾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種,鯊魚漁獲量在西元1950年為9000公噸、1965年的2萬公噸,之後漁獲量便開始快速成長,到了1975年產量突破6萬公噸,1990年得7500公噸多更是創下新高!但之後便逐年下滑,1994年只有3萬多公噸,2010年更滑落到剩2萬多公噸。

俗稱水鯊的鋸峰齒鯊,是我國利用最多的鯊魚品種。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沿近海鯊魚漁業主要分布於宜蘭南方澳、台東新港、屏東東港、小琉球與高雄前鎮。南方澳的部分延繩釣船隻在每年9月至翌年的4月間會從事捕鯊,新港有大目流刺網與延繩釣兩種捕鯊漁法,東港以鮪延繩釣的混獲為主;遠洋漁業則來自於鮪延繩釣船與圍網船的混獲。

可以發現其實台灣一直以來都有捕鯊的漁業活動,產量記錄的單位都是鯊魚而非魚翅,代表台灣一直以來並非只為了魚翅而捕鯊;反倒是過去遠洋漁業資源豐富時,為了能讓冰艙承載更多的高價值魚貨,才容易發生割鰭棄身的行為。從鯊魚漁獲量的迅速成長與暴跌來推測,可能代表著台灣鯊魚漁業開始轉型,但也不能排除是台灣海域的鯊魚資源已邁入顯著的過漁壓力。

鯊魚全身利用不浪費

鯊魚在台灣人手裡,可說全身上下都是寶。魚牙是珍貴的飾品,魚肝可提煉角鯊烯(主要用於化妝品、保健食品),魚骨可提煉軟骨素(保健食品),魚皮加工後可做魚皮凍或羹湯料理,魚鰭加工後是昂貴的魚翅。魚肉除了可直接食用外(蒜苗或芹菜炒食、火鍋店的假旗魚肉),加工後的鯊魚煙是最廣為所知的。但您知道嗎?魚肉不僅只是這樣,牠肉色澤潔白、細滑柔彈的特性乃是魚漿製品的首選,比如魚丸、魚板、黑輪、竹輪、吉古拉、甜不辣還有豆干包、阿給的魚漿封口。

既然鯊魚肉無可避免,那麼魚翅就可以吃嗎?

常聽到有人用「魚翅料理乃大中華飲食的傳統文化不可抹滅」來辯論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這實屬可笑!隨著時代文化的遷移,台灣現今又有多少人還吃猴腦、狗肉和熊掌的習慣?

拒吃魚翅的風潮之所以能夠造成全球響應,在於魚翅本身並非日常營養來源,是一樣可有可無的食物選擇。拒吃魚翅又起源於西方世界所發起,最能接受西方觀念的多為年輕世代,而在財富分配不均的M型社會中,年輕世代往往是收入被犧牲的一群。讓跟進「拒吃魚翅」的行為除了是追隨國際潮流,更成了仇富的宣洩管道。

而華人社會對魚翅難以割捨,原因不外乎這些特質:

一、魚翅並非屬於可直接食用的食材,而是需要透過繁複的加工程序再烹飪後才能成為一道料理,對加工者和廚師所代表的是專業技藝的肯定。

二、魚翅自古就是身分地位的象徵,過去若能來上碗魚翅代表生活已經脫貧,即使是碗假魚翅也能滿足虛榮。

三、魚翅取自鯊魚,而鯊魚為大自然食物鏈頂端兇猛的魚種代表,同時電影《大白鯊》恐怖印象深植人心,所以食用魚翅對人們心靈層次上更有著抵抗霸權、討伐巨獸與征服大自然的滿足感。

四、魚翅作為食材在於畫龍點睛之妙用,一碗陳年火腿老雞湯就只是碗濃醇香的高湯,但加入魚翅後立刻晉升為富貴四方、輝煌奪目的魚翅湯。

一口鮪魚一口鯊 旗鮪中網 鯊魚陪葬

「拒吃魚翅」就能保護鯊魚嗎?

在台灣海域內捕獲的大型鯊魚多以延繩釣、大目流刺網為主,小型鯊魚及幼鯊則來自於拖網。雖然有漁民從事捕鯊,但在社會輿論壓力與鯊魚資源漸減下,多數漁民都只有在無經濟魚種的捕撈空窗期才會以鯊魚為對象魚。平常大家所見的鯊魚大多來自於意外混獲,因為大洋的洄游型鯊魚棲地幾乎與鮪魚、旗魚的漁場重疊,當漁民想要捕撈這兩種對象魚時就會無可避免地混獲到鯊魚。


Dolphin Safe 標章。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鰹鮪圍網的漁民會打開網口讓聰明的海豚逃逸,所以才會有保證捕撈過程不傷害海豚的「Dolphin Safe」生態標章鮪魚罐頭。但您餐桌上的鮪魚、旗魚生魚片可就無法避免傷害鯊魚,大目流刺網與延繩釣混獲到鯊魚時幾乎難逃一死!即使是活鯊上船,也會為了避免鬆綁鯊魚時被咬傷(很重要!除非漁民想冒著被鯊魚咬傷的風險,不然很難發生鯊魚被割鰭棄身後沉在海底活活等死),而使用鐵槌猛敲牠腦門直至昏迷死亡!可說是您的每一口旗魚和鮪魚,其實都混摻著鯊魚死前的無聲吶喊,以為沒吃到鯊魚?但您絕沒料著眼前的這魚肉代價是付出了多少鯊魚的性命!

海域條件限制 觀光護鯊難發展

像台灣全鯊利用的國家並不多,多數國家利用鯊魚僅止於魚肝、魚骨以及轉售亞洲地區用的魚翅。在貧窮落後的熱帶國家因為鯊魚加工技術較為落後,主要都是為了割取魚翅而獵捕鯊魚,導致發生大量割鰭棄身行為。

幸好近幾年環保意識抬頭,開始有國家願意設立鯊魚保護區轉型為生態觀光發展,鯊魚成了可帶來觀光財的金雞母。這也導致近年來每當鯊魚出現在魚市場時,漁民們免不了被批判是短視近利的愚民。在沒有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下,產業轉型根本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但殘酷的是,我們的環境條件如何呢?適合鯊魚觀光嗎?目前台灣沿海鯊魚棲地都有著海流強勁危險、水濁能見度低、交通航程過長的問題存在,這些海域條件都相對提高觀光客的意願門檻;而且這些棲地都是漁場,漁場不等同於觀光景點,我們的翻車魨與鬼蝠魟也面臨相同問題。

讓人民無感的政策

漁業署為了洗刷屠鯊兇手的汙名,除訂定《鯊魚鰭不離身》規定外,更發布《魚翅進口應遵行事項》要求IUU名單與船籍國被RFMOs(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印度洋鮪類委員會、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或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制裁中國家的魚翅產品不得輸入台灣,並針對市售魚翅進行DNA檢測技術鑑定有無國際禁捕物種(大白鯊、象鯊與鯨鯊)。

只是對岸的走私魚貨在我國市場上通行無阻,以漁業署的有限人力又能否落實定期對市售魚翅進行DNA鑑定?尤其在《鯊魚鰭不離身》養護成果部分,船隻數逐年下降、處分案件卻有逐年成長趨勢,且數據來源對於港口地點、查核流程與投入的人力能量均交代不清楚!究竟是違規的漁民變多了?還是開始落實查核了?這就好比《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中規範每年8月16日至11月15日禁止漁船捕撈開花母蟹(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但每年的這段時間仍可在市場輕易找到開花母蟹。簡直是充滿謎團的「羅生門」。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漁季一到,慘遭捕撈的雙髻鯊寶寶不計其數。圖片來源:白尚儒

當個好隊友吧!政府!

在保育鯊魚違規案件漸長的情形下,我國漁業署既自詡為世界利用鯊魚的保育先驅,針對這樣割鰭棄身的害群之馬,除再次加強鯊魚保育宣導外,為去除台灣鯊魚產業的長年汙名化與兼顧我國外交形象,也許國內沿近海應比照《遠洋漁業三法》加重處罰以達到嚇阻實效!不過罰則過重時亦會發生「抓不到人」的世界大同假象。因此,漁業署更應主動跨部會共商以精進稽查機制避免有漏網之鯊或讓查報小組遭受無端的關說打壓。並訂定全台鯊魚總漁獲量至少九成以上的有效管理的目標,而非僅依賴通報或隨機抽查。

在漁業捕撈部分,既然鯊魚多半為混獲捕撈,可限制延繩釣鉤線禁用防咬線,並透過鉤型與餌料改良,以提高鯊魚罹鉤時的逃脫率。有些海域到了特定季節便會群聚大量鯊魚,應透過縝密的研究調查,在不影響漁民生計下制定季節性的海域禁漁區。市場交易部分,除鬚鯊科、貓鯊科、角鯊科、皺唇鯊科等小型鯊魚外,凡在台灣海域內所捕撈的鼠鯊科、狐鯊科、真鯊科、雙髻鯊科等大型種鯊魚限由漁會統一拍賣,便可從交易紀錄得知每年不同季節的區域產量供科學研究數據,亦可免除卸魚申報的逃漏。並針對前項拍賣的每一尾我國鯊魚,續由政府及第三方團體建立可追溯之驗證批號的「環保鯊魚」。並要求以鯊魚為主力產品的下游廠商及餐飲業者,需主動提供序號給消費者供溯源,保護這些守法業者之虞,更能讓人民主動杜絕來路不明的鯊魚製品。

正視鯊魚保育困境

筆者並非是鼓勵食用鯊魚與魚翅,鯊魚基於《台灣海鮮永續九原則:3選3減3不》的第六、第七項,本來就非海鮮的永續選擇,但當過於強調「吃魚翅導致鯊魚滅絕,拒吃魚翅可讓鯊魚資源再生」議題時,常會讓我們忽略更多生活中的真相,對台灣鯊魚保育是弊大於利。

早年台灣海岸線尚未開發時,沿近海棲地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鯊魚靠岸覓食,所以漁村耆老們總是能說出許多人鯊對峙或海上巧遇的精彩故事。但時空遷移後的今日,沿海一帶早被我們破壞得滿布瘡痍,即便鯊魚禁捕了!台灣海洋也缺乏健康的生態系讓牠成長,如果大家能對沿近海棲地保育更為關心,也許台灣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能用鯊魚賺進觀光財。應以更宏觀的視野去審視鯊魚與魚翅的糾葛,才能讓鯊魚再游活在台灣海洋中。

棲地保育才能保護鯊魚,健康海洋才能見到鯊魚。攝影:蘇珊慧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白尚儒

臺灣永續鱻漁發展FB社群代表人,現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自有記憶以來,餐桌上總是少不了海鮮,可謂「三日不嚐鱻,渾身不對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