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裡的有機先行者——我的菜是微生物養大的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河谷裡的有機先行者——我的菜是微生物養大的

2020年01月19日
轉載自綠主張;文:曾怡陵;圖:林思誠

吳坤錦先生在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農場,投身有機農耕行列。攝影:林思誠

接近農友吳坤錦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農場時,眼前出現一片開闊的河谷地,幾近乾涸的濁水溪匍匐漫流,與山上澗水同為吳坤錦用於灌溉的水源。擁有三級古蹟曲冰遺址的萬豐村,是台灣最北的布農族村落。村內多數居民以農為生,少數人經營商店、擔任教師和員警,年輕人多從事貨運司機的工作。


萬豐村位於河谷,日夜溫差大,有利於葉菜類生長。攝影:林思誠

1993年,合作社農友,也是萬豐村村長的廖金池辦了一場座談會,希望在部落推動有機種植。吳坤錦說:「高達9成的人都說,要不然『你們』先試試。」當多數人持觀望態度時,他毅然投身有機農耕的行列,與7戶人家成立「萬豐蔬果產銷班」。

血脈裡的微生物觀

過去,為了將8個孩子撫養成人,吳坤錦在台北等地承攬土木工程的植生、模板等作業,常為了生計壓力而硬著頭皮接下案子。「因為看不懂設計圖,不會換算比例,我會半夜跑到大操場,用粉筆畫出工程結構裡的高度、厚度。」

1990年代,工程利潤越來越微薄,要拼才有賺頭,加上多數孩子都讀大學了,養家的壓力驟然減輕,又聽廖金池談起有機的願景,決定返鄉務農。廖金池從台北帶回有機農法中的微生物觀念,讓他想起老一輩的教導,「爸爸媽媽受日本教育,也懂得用微生物。以前聽他們講,我們就『哼』一聲,不相信呀!微生物看不到嘛!」如今廖金池提出的觀念與老一輩所說的相吻合,喝家傳乳酸菌飲品長大的他,馬上就能接受。

種出菜之後,卻不知道要賣給誰。那時萬豐村還沒有宅配,吳坤錦開車全省送貨,把菜賣給社區、醫院、學校等。過了約莫10年,透過推廣生機飲食的李秋涼老師牽線,產銷班班員的蔬菜開始一批批送進合作社。因為本身不喝酒,送貨安全獲得廖金池信賴,他開始接受委託送貨。「這樣已經近30年了,我連一毛錢也沒有收過。本來我自己就會送,油錢都一樣啦。」

一次他包菜到半夜, 在床上躺了兩個小時就起來送貨,睡意濃重的他開車時呈S型,行經西螺大橋時被警察攔檢,導致趕不及員林銷售通路的收貨時間,車上的菜都賣不了錢。他也記得因颱風造成道路中斷,自己曾用小搬運車運蔬菜到路的另一頭,再開車送到合作社中倉。「路上風大,車子還會偏移呢,這是很難忘的經驗,現在回想都納悶我自己怎麼敢這樣做。」


吳坤錦利用夏南瓜旁的空間種植福山萵苣(福A)。攝影:林思誠


吳坤錦改變抑草席的孔洞位置,灑水時可以快速、均勻地噴濕;另外把畦做高,以減少長時間彎腰工作的勞累。攝影:林思誠

培養田間抵禦外侮的好菌

目前吳坤錦擁有一甲地,露天和溫室各半,農地皆位於天然的平緩河谷地,他說若在邊坡,就得設編柵來穩固坡面土壤、防止沖刷。「以前德基水庫沿路到武陵邊坡的植生工程是我做的,水土保持是我的專長。」熟稔技術加上做事認真,曾讓一位包下水庫工程的大老闆將進口車停在數公里外的武界部落,徒步走了半天的狹窄山路來找他。

走進種植豌豆的溫室裡,行進時伴隨著堅韌的蜘蛛網斷裂聲。我們採訪後也在他家的天花板看到許多蜘蛛網,他說別人總以為他不打掃,但其實蜘蛛可用來獵捕害蟲。貓在他的訓練下也成為好幫手,會自己拍打抑草蓆,抓從洞口逃竄而出的蟋蟀吃。

為了在田間培養出健康的微生物社群,吳坤錦會取距表土30公分深的腐葉和土壤,與黑糖攪拌做堆肥,並將之與水調和,每週找一至兩天下午噴灑在作物上。「不能一大早灑,乾了就沒有了,微生物適合在濕潤的地方生存。」他說,經常施灑的話,好菌會占優勢,作物比較不容易生病。產品部開發供應課農產專員王玟喬說明,益菌有助於植物根系發展、更容易吸收養分,也可以增進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若使用化學農藥,好菌壞菌全數死光,便沒有好菌幫忙抵抗,之後只要遇到壞菌,只能靠化學藥劑殺菌,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吳坤錦常到河邊撿拾營火剩下的紅檜,燒成灰後兌水可用來驅蟲。攝影:林思誠

硝酸鹽是難解的習題

走在露天田區,吳坤錦指著眼前的田地說:「這是被淹沒的田,原本的梯田在下面。」10多年前,颱風引發的土石流覆蓋整個田區,他花了12萬重新填土,遠方斷裂的吊橋橋頭提醒著大自然的力量。

聊到硝酸鹽,吳坤錦說露天栽培的葉菜不會有問題,但溫室種出來的菜卻經常被合作社驗出過高的硝酸鹽含量。他試圖調整土壤的pH值來增進吸收氮肥的能力,並斷水、斷肥,卻面臨同樣的困境;嘗試使用磷鉀含量比較高的液肥來降低硝酸鹽,結果造成蔬菜提早老化。澆水也要有技巧,「像龍鬚菜最好是早、晚各澆一次水,只要一次不澆,纖維就會比較粗。」

他在田間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檢測法,以折斷葉菜時聲音的細微差異來推測硝酸鹽含量。「折斷菜時如果有聽到有一點『潮濕』的清脆聲,就表示(檢測)可以過,如果沒有的話,那就危險了。」合作社是他最大的通路,若因硝酸鹽超標而被退貨,他也難以銷完,最後決定針對容易超標的青江菜和油菜減少產量。

產品部開發供應課農產專員王玟喬說:「氣候有變化,作物中的硝酸鹽含量就會變動。溫室會遮光,光照不足的話硝酸鹽沒辦法轉換。但現在異常降雨越來越多,農友畢竟也是需要溫室來遮風避雨的。」現階段合作社已計畫在吳坤錦田區裝設田間微氣候感測裝置「阿龜微氣候」,希望藉由監測光照強度、光照時數、空氣濕度、土壤溫度等數據,找出更細微的因子來管控硝酸鹽。


溫室可以避免異常氣候帶來的暴雨等天災,卻也造成蔬菜硝酸鹽容易過高的狀況。攝影:林思誠


溫室旁的池裡養鵝和魚,以作為灌溉水水質的監控。吳坤錦說:「如果丟個農藥或是鉀肥進去,魚肚會翻白肚,水就不能用啦!」攝影:林思誠

以友善農業支持原鄉經濟

從田區回到掛著Madivaiyan(吳坤錦的布農族氏族名)牌子的家,吳坤錦燒了一壺薑黃水,就著蒸地瓜當午餐。回想過去近30年與部落夥伴在田間打拼的歷程,「我們這幾個有供應合作社的農友都有能力買車了。」除了經濟的改善,他也感受到從事有機農耕,使得他即將邁入66歲的身子更為健朗,「像我這個年紀的,很多人已經過世,我大概3、40年沒有感冒了。我想或許跟經常摸微生物有關吧。」


正在育苗的妻子吳董俊櫻從蘭嶼遠嫁到萬豐村,她說早期通路不多,供過於求,很多菜都爛在田裡,交給合作社之後才比較穩定,也才能貸款買冷藏車。攝影:林思誠

不過開過刀的膝蓋,還是讓他在工作時感到吃力,大兒子也因此而返家幫忙,「但他很高興呀,用賺來的錢買了一部黑色的車子。」吳坤錦說,大兒子原為特勤隊隊員,但危險性高,才建議他回來務農,「葉菜每個禮拜收成,收入滿穩定的。」即使因為氣候異常,近兩個月沒有一滴降雨,放在河邊的抽水機也被偷了,但早年養家的重擔已鍛鍊出吳錦坤堅實的臂膀,讓他可以怡然面對各種挑戰。

如今不再需要面臨龐大生計壓力的他,已減少耕作面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著自己種的,或清蒸或汆燙過的蔬食,日子恬淡又自得。早年為家庭生計拼搏的艱辛,如今隨著友善農業伴隨而來的穩定生計,已逐漸轉化為回甘的滋味。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