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道路比人的血管還密?依據公路總局資料,台灣公路密度為57.9公里,山區道路幾乎遍布所有山區鄉鎮以及森林區域,不但影響生態,安全性也堪虞!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環品會提出「森林無路倡議」,呼籲台灣社會未來開發各類道路、國土規劃時,能以謹慎態度面對自然及土地,兼顧保育與合理利用的精神。
山區路 行不易
台灣島嶼面積不過3.6萬平方公里,公路總長度卻高達20,851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國土面積的60%,多屬山地與丘陵地形,山區道路多年在「人定勝天」思維下,密密麻麻地鋪設,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未知的衝擊。
今年3月英國「駕駛經驗」(Driving Experiences)製作的全球十大危險公路互動地圖中,台灣的太魯閣峽谷路段榜上有名,不僅是台灣最危險道路,也是世界級的危險道路。
台灣危險的山區道路,何止太魯閣峽谷路段。依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調查研究,從1990年至2007年,包含台8、台20、台21等10條山區省道就發生了1,129處災害,平均一年112處左右,顯見山區道路之脆弱。
路密麻 改變高山生態
除了缺乏安全性評估,隱藏危機之外,對台灣這種小型島嶼而言,因道路密集而引起的各種現象,也將改變整個區域的氣候與生態。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指出,道路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包括空氣汙染、土壤流失、噪音振動、人類活動增加、引進外來種、造成動植物族群改變等;同時也會改變鄰近道路的棲地微氣候,如土壤濕度減少、蒸發量增加等。
退路還林 無路更自由
環品會表示,近幾年在巴西里約RIO+20世界高峰會、歐洲議會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COP19等國際會議上,已針對道路對森林的影響提出反省;研究更指出95%森林的消失是發生在道路50公里的範圍內,「道路切斷完整森林,使天然棲地、破碎,後果就是很迅速地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
歐洲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就開始思考「退路還林」,思考道路是否需要維持原來的四線道,或者縮退成二線道。另外,「森林無路(Road Free)」更獲得國際關注,歐洲議會去(2013)年更決定撥款120萬歐元,進一步研究在森林無路下,如何保護完整森林的效益。
高山路 不開闢不拓寬
環品會表示,「森林無路倡議」或森林少路(Road Less),並不是指完全不需要道路,而是一種面對自然、土地的謹慎態度,兼顧保育與合理利用的精神,是台灣未來各類道路開發、國土規劃時,應該秉持的原則。
受齊柏林《看見台灣》紀錄片影響,2014年2月底江內閣改組後,首先選擇國土議題、檢討高山公路興建,並做出「在安全、共生與永續觀念下,穿越台灣主要山脈高山公路原則不再開闢、拓寬」的承諾。
而所謂「高山道路」,係指1,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公路,主要為台7甲線、台8線、台14甲線、台18線、台20線、台21線等6條,總長度僅850公里。
環品會認為,此一政策使得沉痾已久、利益糾結的山區道路問題浮上檯面,若只探討這幾條路仍嫌不足。應依照「山區道路崩塌災害潛勢評估」所列之高、中、低三個災害潛勢等級,思考道路開發的妥切性,而非僅以高度為標準,並將結果公諸大眾。
進一步了解「森林無路(Road Free)」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