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國會的2016環境政策備忘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給新國會的2016環境政策備忘錄

2016年03月26日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撰稿:詹嘉紋、彭瑞祥

第九屆國會開議已近六週,不少新科立委帶著民間社會團體的歷練,並承擔著社運能量翻轉政治的期望,確實提出不少環境永續議題的問政成績,如余宛如關切苗栗石虎棲地開路的環評,吳焜裕、陳曼麗踢爆爐碴入侵成大,蔡培慧質詢要求重建大埔張藥房洪慈庸要台電改善空污,黃國昌、徐永明分別關切核廢核後端基金等。

然而,我們期待,永續發展和環境正義,不僅是透過幾位進入體制的民間社會人士來實踐,而必須是成為國會多數所認可的主流化價值,讓國會作為實踐環境永續的關鍵場域,帶動行政部門,乃至整個社會朝向永續轉型。我們在此提出今年亟需關注的環境政策,作為給新國會的備忘錄,也作為給全民監督立委問政表現的參考點。

東澳鼻,蘇花公路處處美景。攝影:陳雅芬

新的國會、新政府,能否為台灣守下更多自然美景?圖為東澳鼻蘇花公路。攝影:陳雅芬

全國國土計畫制定過程  需落實公眾參與

於2015年年底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廣受矚目,作為台灣土地分配、利用「最上位法」,咸認為能解決台灣長久以來,各界對土地開發利用與限制缺乏共識,執行機關無所適從、爭議各方對話失焦的弊端。而下一步,內政部會訂定配套的子法,並制定出全國國土計畫,預計三年內公告,這個過程,是各界透過對話,全面盤點國土利用現況,凝聚願景和共識的難得時機。新國會務必睜大眼睛,確保行政部門的行政程序,透過綿密而細緻的公眾參與,讓後續配套得以周全。

《國土法》公布一年後才施行,施行二年內,公告全國國土計畫,再二年後公告實施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再經二年公告國土功能分區,總計需時六至七年。而在這六至七年「上位法空窗期」,建議新國會遵循《國土法》所揭示的原則來監督施政,對相關法令有所扞格之處,則應發揮立委職權要求法令整合或做出解釋,才不會讓國土法立法美意流於空殼。而國土計畫牽涉的事項龐雜難解,但幾乎所有涉及開發的議題都涉入,立委本人與助理團隊都必須勤做功課,最近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辦理「國土計畫工作坊」,開放兩天報名即額滿,顯見民間團體也正加緊腳步,充實自身職能,若督導內政的委員未做好準備,恐重演上屆委員提《宗教團體法》,要求國家讓售土地給非法侵占的宗教團體的笑話。

倒是從蔡英文選前政見看來,在國土議題和山林保育政策方面提及的比例極小,可見其幕僚團隊在國土永續政策上的執政準備上,尚有不足之處。

海洋國家往哪去?  資源管理及保育專責機構應掌實權

去年另一受矚目的法案,即是海洋四法三讀,然日前「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卻遭立委質疑立法過程倉促,缺乏妥善配套規劃而暫時喊卡。

然從澎湖耘海輪、「德翔臺北」貨輪擱淺漏油事件,拖了十幾二十天還未處理完,使得風險增加,「德翔臺北」發生船體斷裂,漏油污染擴大災難;而遠洋漁業管制不力,遭歐盟黃牌警告,行政院急通過「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企以包裹方式送立法院審查,但過程遭環團質疑未加入公民參與,只是想一解燃眉之急,並非長期、全盤改善遠洋漁業弊病。再加上近年海洋垃圾氾濫、塑膠微粒缺乏管制配討等難解習題,在在凸顯了沒有專責機構處理海洋事務的問題。

面對漁業資源枯竭、海洋事務政策從未健全的狀況,新國會應協助訂定永續漁業資源的配套法令,本於職責確保專責機構上路,才可能邁向海洋國家願景。事實上,民間環保團體為也有關於設立海洋基本法、海域管理法等主張,此事尤須司法與法制委員會委員聆聽民間聲音,以利推動法令組織健全、落實公共參與與永續利用,建構「親海、知海、愛海」的海洋公民社會。

能源與氣候政策密不可分  轉型必經陣痛

能源政策改革  走向公共化  避免財團化

當前的能源政策論述多著墨打破台電壟斷、打破以燃煤為主的骯髒發電方式,且不以核電作為低碳能源選項;從政策與制度設計上,將再生能源從國營事業與化石燃料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然而,較少著墨的是,解放之後,能源作為基礎建設的一環,該解放到誰的手中?要如何設計制度,才能確保讓能源主導權保留在「公共領域」?而不是走向西方國家將水電等基礎建設走向私有化、或是避開過去中鋼釋股、中華電信、官股銀行釋股爭議中,民營化偏向「財團化」的老路?

因此,新國會在電業法與相關法令的修正,必須建立在充分討論如何讓電業維持住一定的公共性,並審慎討論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財團與公眾的角色。

減緩氣候變遷  《能源稅》能否過關?

巴黎氣候大會(COP21)後,環保署即宣誓要跟上國際進度,預計今年1月起訂定五年減碳計畫。不過目前僅訂出今年目標是回到2014標排放準,在接受新國會質詢時,環保署長魏國彥坦承「進度有限」。

在去年《溫管法》過關後,雖提到進口化石燃料之稅費,但因稅、費等牽涉人民權利義務,須另以法規定之,需先等《能源稅法》通過,而無法以《溫管法》相關子法處理。 過去環團希望能源稅法能比《溫管法》先過,但2009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吳敦義曾表示不開徵能源稅。

值得觀察的是,《溫管法》三讀後,經濟部又重提開徵能源稅的可能性。新國會能否讓《溫管法》更具效力,為台灣減碳開創新局?接下來戰場可能落在《能源稅法》上。

「旱澇風震」難料  災防應變要趁早

今年年初,台灣便陸續經歷寒害、206震災等考驗,天災難預料,加上種種人謀不臧,暴露了政府應變時的手忙腳亂。

新國會應正視極端氣候衝擊已然加劇的現實,考量台灣身處斷層帶、颱風常經路徑,或修訂相關法令,強化防災教育的實際應用;或鎖定質詢焦點,針對現存體質虛弱之處進行全面體檢。以寒害為例,盡快擬定、擴大農業天災保險條例;以震災為例,則應全面進行老舊建物耐震補強作業。而非僅在災難後,修法訂定彌補或補償措施,唯有政府及民眾更有「防患未然」的演練,才能期待面對災害處變不驚,降低災害影響層面。

遏止公害污染  環境資訊監測需更全面透明

日月光污染後勁溪,遭罰1億元後提起行政訴訟,日前竟得到撤銷金的判決,引起社會譁然。再也受不了溪流受污染,但最後污染者卻總是可脫身,往往是因為缺乏即時監測及環境調查數據基礎資料。

當中國民間早已推動放流口、排煙道即時監測,並用「蔚藍地圖」公開資訊,提供民眾察看、通報,監督大企業時,台灣卻遠遠落後。雖然水污、空污皆於去年年底,都宣告於今年初將走向公開即時監測數據,但目前尚無進展。其他如與食安關係密切的農地污染,也難以取得最新資訊。

「我們自己對台灣污染的情況是不了解」,立委吳焜裕感慨。新國會應朝向在未來的環境資源部下成立環境研究院,充分蒐集國內各種環境基礎資料,才能對擬定法令及決策有所助益。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生態環保預算需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與人類永續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重要性不下氣候變遷,但台灣政府、民間關注者幾稀。2010年,各國於名古屋訂定「愛知目標」,訂定十年策略,於2020年達成陸地、海域等各面向保育目標。

目前聯合國已訂定2016年的「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其重要意義便是,讓所有人都認識生物多樣性,並且能把生物多樣性納入考量並採取行動。此概念不僅僅是對民眾而言,對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都尤為重要。

根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前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見證的數據,目前國家生態保育與環境施政預算,包含環保署、內政部營建署相關和林務局經費在內,年年下降,到2013年只剩0.70%。再舉一例,在今年稍早報導所揭露的三義外環道「天價環評」爭議當中,苗栗縣政府編列1800萬石虎研究經費,在苗栗生態保育學會前理事長郭榮信眼中已是天價,因為根據他收集近十年來石虎相關的研究經費,總金額才不到700萬!

雖然政府因應國際保育思潮早訂有「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由行政院跨部會的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追蹤,但試問保育預算低落的施政,如何能有完整的基礎調查和後續的有效保育計畫?

台灣的棲地流失嚴重,物種生存壓力極高,例如台灣白海豚和石虎,都面臨族群滅絕危機,而保育單位也正針對這兩個物種劃設保護區,正進行民眾意見蒐集程序;而要化解民眾對「保育妨礙生計」的疑慮,也賴國會建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思維,促成永續轉型的案例發生。

立院永續會無疾而終  能否再起?

早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代,立法院即存在「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這樣的跨黨派次級團體,由關心永續發展和環境議題的立委組成,設有會長、執行長,包括徐中雄、邱創進、柯建銘、賴勁麟、趙永清、陳學聖、郭俊銘、周清玉、湯火聖、蘇治芬、鄭國忠、盧博基與錢林慧君等,都是其中一員。

當時的立法院永續會,是各委員助理團隊的集體力量,助理們要組讀書會和研習營,培力自己和立委充實環境專業知識,才得以服務民間的環保聲浪和訴求,藉此在立法院內形成一股豐沛的環境議題問政能量,包括修正「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保護老舊官舍、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新十大建設檢討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然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一黨獨大,立法院以推動一黨之意為大任,永續會功能不受重視,無疾而終;雖然有不分區立委如田秋堇、邱文彥、張曉風等,以及少數區域立委如林淑芬、劉建國,為環境永續價值把關,但少了集體平台,單靠委員個別戰力,殊為可惜。

雖在這次選舉中,以環境倡議為主的綠社盟、樹黨並未獲得席次,但民進黨、時代力量幾位立委,提出了不少針對環境的問政表現。民進黨區域立委老將林淑芬,不分區第一名以降包括吳焜裕、陳曼麗、余宛如、蔡培慧,莫不以環境永續議題為主戰場,而時代力量新秀洪慈庸近期主打空污、黃國昌關注北海岸核電廠延役和核廢。而國民黨雖未有形象鮮明的環保立委,但也不乏如許毓仁主打青年未來議題。環保團體應鼓勵立委形成集體力量,讓整個立法院都成為環保立委。

結論

參考蔡英文於選前提出的環境政策,多數為口號大於落實的宣示,而觀察上任前這段時間的表現,不難想見執政團隊雖可能有跟上世界潮流、永續發展的企圖,但實際上仍缺乏全盤且深遠的洞見。而在民進黨獨大的狀態下,新國會成員要如何與民間、公民合作,堅守監督把關立場、站穩腳跟?比國民黨執政時期更詭譎的考驗,或許現在才要開始。

※ 誌謝:本文有關重建立院永續會的評論,部分得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的見解。能源改革應走向公共化部分,則有部分出自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的啟發。特此感謝。

※ 本文為2016年環境議題前瞻專題,歷年前瞻議題請見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