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回顧2022年:生活中的環境新聞七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番外篇】回顧2022年:生活中的環境新聞七選

2022年12月27日
策畫:環境資訊中心;整理:陳立炘、吳奇諺
編按:2022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俄烏戰爭與能源轉型影響深遠,世紀洪災和氣候賠償警醒世人⋯⋯同時也有一些令人深刻感受到變化的,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小」新聞。回顧年度大事的同時,也不忘看看這一年裡你我的日常,在自然環境變遷下出現了哪些變化。

1.全台最有感 自備杯折5元新制上路

一次性飲料杯「自備杯折5元」新制7月公告上路,5元差額成為不少人日常買手搖的小確幸。另外,新制規定2023年1月起,5%連鎖超商及速食店須提供免費循環杯借用服務,也推動循環容器成為我國限塑趨勢。然而,市面上許多標榜「可分解塑膠」或「植纖」成分的杯子,乍看之下天然又環保,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眉角。

延伸閱讀1:【7/1起飲料杯限用】循環杯入法、自備杯至少折5元 保麗龍杯禁用再延後
延伸閱讀2:一次性飲料杯限用新政將上路 業者喊受懲罰 循環杯租借尋解方
延伸閱讀3:植纖杯學問大 新型材質一樣進焚化爐 環團:水餃與餛飩的差別

2.番茄醬可能會消失、風機做成小熊軟糖可能成真?

環境影響方方面面,也包含餐桌上的佳餚。在番茄產量佔全球1/4的加州,因為乾旱,導致番茄價格節節上升,加上庫存越來越少,想大量購買番茄醬,出再高價也買不到。而在阿拉斯加,則為了讓數量銳減的松葉蟹能恢復族群數,有計畫地取消今年的捕蟹季。另一項新知是,美國有科學家正在研究新型複合樹脂,這種樹脂做成的風機葉片在到達使用期限後,可回收再製成小熊軟糖。

延伸閱讀1:吃薯條沒有番茄醬沾? 氣候變遷讓這些醬料出現危機
延伸閱讀2:科學家開發新型樹脂 製成風機葉片後可回收做成小熊軟糖
延伸閱讀3:今年冬天不能捕松葉蟹 三年銳減70億隻 阿拉斯加首度取消捕蟹季

3.老舊機車換購給碳權 民眾可賣「減碳效益」 

環保署今年推出了新的機車汰舊獎勵辦法,汰換一輛舊機車、新購電動機車,除了至監理站進行車籍報廢,拿回2000元補助及300元回收獎勵,還可以獲得「減碳效益」碳權憑證,約相當每年2.3公噸的溫室氣體減量。這份「減碳效益」也可賣給有溫室氣體增量抵換需求的開發單位或地方政府。

延伸閱讀1:老舊機車換購給碳權 竹科、竹縣領頭成買方 環署媒合平台6/10啟用
延伸閱讀2:2030公車電動化、2040汽機車電動化 交通部提運具淨零關鍵戰略
延伸閱讀3:政院拍板 電動機車2023年起購車補助最高8000元、方案再延長四年

4.雙北的涼區在哪裡?

說起2022年的天氣,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一個「熱」字,不只歐洲有熱浪,台灣也頻繁響起高溫預警,都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過去認為有綠地的區域就是「涼區」,但現在的研究指出,建築密度過高、巷弄狹小的地區,風也無法有效吹進來,就算有公園綠地,一樣無法替城市降溫。綠地要如何配置,也成為未來都市計畫前端重點。雙北涼區在哪,一起來看看。

延伸閱讀1:台北市的「涼區」在哪? 城市逃離熱浪有方法 學者:光靠公園綠地不夠!
延伸閱讀2: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發布報告:熱浪致命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延伸閱讀3:為熱島退燒 北市與成大合作 提首個科學實證的都市降溫指標

5.旅展也能碳中和 低碳旅遊正流行

2022年疫後旅遊潮來襲,歐洲旅遊委員會今年1月以「顛覆時代的永續旅行」為題發表報告,永續旅行概念也跟著吹進國內。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第一場民間自辦的碳中和旅展於今年10月登場。不只全程計算碳排,就連展場使用的展櫃,都是經環保署認證的零廢棄展櫃。那麼,你是歐洲旅遊委員會描繪的未來旅人圖像中,碳排最低的「先鋒者」旅人嗎?

延伸閱讀1:首場碳中和旅展松菸開跑 100條永續旅遊路線 業者盼標準齊一
延伸閱讀2:永續旅遊二三事 氣候宣言帶動 國際旅行社推碳中和假期
延伸閱讀3:疫後旅遊潮的四種旅人,你屬於哪一類?

6.世足賽場上的環境趣事

四年一度的世足賽首次冬天開踢,不只是幾場出戰頻爆冷門,人們發現,氣候也是影響勝負的原因之一。除了戰術、賽程會因天氣而調整,越來越熱的氣候,更使得「補水暫停」等新制出現。足球影響力甚大,主辦國卡達宣稱今年要辦史上首屆「碳中和」世足賽。有些球隊也相當積極,呼籲球迷一起正視氣候變遷,如英國職業足球隊雷丁(Reading)就把氣候變遷條紋圖穿上身,球衣也是以回收塑膠瓶為原料製成。

延伸閱讀1:那些足球跟氣候、碳排的大小新鮮事
延伸閱讀2:踢一場環保的世界盃 2022卡達世足能有多綠?
延伸閱讀3:海廢標章兩年認證18項產品 世足賽球衣、國民藍白拖彰顯循環經濟價值

7.社群黑特文變多? 跟天冷天熱也有關

氣候變遷不只影響現實生活,網路世界也大受牽連。9月發表於《刺胳針-地球健康》的研究便發現,當氣溫超出舒適溫度時,推特上仇恨推文的數量與分享數都會增加。仇恨言論不僅造成心理傷害,更可能為現實世界的犯罪種下因子。報告也歸納過去研究指出,高溫使人更暴力、更有攻擊性外,氣候變遷也影響個人的社經狀況,進而激化攻擊行為。

延伸閱讀1:河道上充斥黑特發文? 研究:天氣太冷或太熱 美國推特仇恨言論就變多
延伸閱讀2:把地球、海洋虛擬化,「數位孿生」如何緩解氣候變遷?
延伸閱讀3:民間應跟「禁」? 氣候網紅靠Tiktok帶動青年永續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