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論壇】從政治民主到經濟民主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服貿論壇】從政治民主到經濟民主

2014年04月16日
作者:邱奕儒(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錢(圖片來源:Ian Britton)我支持「民主」,但不能是以政治民主之名遂行「經濟獨裁」之實:簡單來說,我們要的其實是「經濟民主」!

當支持與反對服貿兩大陣營皆以「捍衛民主」為口號時;口號相同,卻為什麼會彼此對立呢?其實,真正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深入民主內涵中的「經濟民主」:「經濟民主」的內涵是什麼呢?

一、生活基本所需的保障

如同保障每個公民投票權一般,每個人的經濟生活權,即食、衣、住、醫療、教育都要能得到保障。此保障是以100%就業保障達成而非社會福利。此外,在與人民生活基本所需的事務上,不能只交給市場經濟,放任投機橫行、囤積居奇。例如,這兩年花蓮的房價狂飆;我的朋友,一對新婚夫妻,兩人的工作都是人人羡慕的國小老師,在沒有長輩的支持下,面對對動輒上千萬的新成屋只能望屋興嘆!如果,台灣連年輕的中產階級都買不起房子,那政府接二連三努力要簽的跨國貿易協議,從天龍國看世界,還能期望得到年輕人的支持嗎?

因此,要推動自由貿易的前提,是要確保國人的生活基本所需。如,透過「加重囤屋稅」等稅賦公平手段,嚴控基本生活所需淪為炒作的祭品。

二、保障「每個人」購買力能不斷提昇,而非GDP的提昇。

從上位看數字,有時會騙人:假設,某項政策能讓1個人賺150萬,但讓100個人賠1萬。從上位決策者的角度來看:150萬減100萬(1萬*100人)是正值;因此,結論是「利大於弊」,因此應全力推動。但是,這賺150萬的人,可能是已經有200萬的富人!這150萬對他而言只是錦上添花;但這100個賠1萬元的人,可能是只有2萬元的平民;這項政策結果讓他們的生活只剩1萬來勉強維持生活。因此,政策推動的結果是100個人的購買力降低與1個人的購買力提昇。

請問,結果會讓整體消費市場擴大還是萎縮?還會有機會引發更多投資嗎創造更多資金流動嗎?當市場萎縮時,有250萬的富人往往不會把錢投入產業創造就業機會,而是把錢投入投機市場,用錢滾錢更快,如炒作房地產等。結果是讓這其它100個人更生活不下去:數字變漂亮,人民卻更苦!這正是現今的寫照!

因此,利與幣的評估,不能只看簡單數學加減法,而是要看「每一個人」的購買力能否提昇。畢竟,經濟成長的真實指標應是「每個人的購買力」而非GDP。如果指標錯誤,永遠會引導到錯誤的經濟發展方向與制度,這又如何得到下一代的支持呢?

三、確保在地人的經濟決策權,建立由下而上的經濟規劃

政府早年都還有政策性的5年計劃或10年經濟計劃。但現在不做經濟規劃已經很久了;現在的經濟規劃原則上只剩下「開放」二字。亦即,追隨英美的新自由主義:政府盡可能鬆綁,不要介入市場,相信在市場引導下,資本家自然會作最有效的規劃(當然,政府還會不斷給企業減稅或補貼並借錢投入公共建設希望刺激經濟,結果是財團富可敵國;國家債台高築;人民整體購買力卻下降);因此,這過程中經濟規劃權就自然流入資本家手中。

其實,不管是政府規劃或財團規劃,都是屬於由上而下的規劃,都是「集權式」或「獨裁式」的經濟,而非「經濟民主」。其實,當地人對在地資源及潛能最瞭解,他們參與經濟規劃可充分利用在地資源與人力,並且活化在地經濟,也較能顧及經濟、環境及社群關係的平衡。相對而言,資本家的規劃絕對是以最大利潤為目的;一些相較規模及成本較不討喜的地方資源就荒廢不被利用,導致失業率高漲;而不該用的可能因利益所驅而被濫用,導致高污染或生態破壞。

因此,確保在地人有經濟規劃參與權,並建立「由下而上的經濟規劃體系」,是經濟民主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中常提到的「生物區發展規劃」(bio-region design)即是以一合宜地理範圍(可以是集水區、文化傳承區或地理同質區等),由所有利益關係人共同參與規劃,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並發展社會企業或各種合作社事業。而《進步利用論》(PROUT, Progressive Utilization Theory)主張以「鄉級」(約10萬人)為最基礎的經濟規劃單位,以充份就業及資源永續利用為前提發展產業,其目的為「滿足消費需求,而非最大利潤」;並發展「跨鄉級」的經濟規劃,而成為「縣級經濟規劃」;之後再發展至「省級經濟規劃」。在這過程中,還要排除外人對經濟決策的干擾;如此,將會在社會中釋放出大量的經濟動能。由下而上的經濟規劃與發展,雖然不如開放外資來的速效;但絕對是札深根的永續發展。

四、合作社經濟

現今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中,貧富差距就像一部「只有油門卻沒有剎車」的車子,最後將會導致車毀人亡;簡單來說,現今體制缺乏對貧富差距進行調控的機制,我們極一套有助調控貧富差距的產業制度;畢竟,維持合理的貧富差距,可維持經濟活力!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歐洲留學時,就看到資本主義將導致「窮者貧無立錐之地」;而共產主義會讓社會失去動力。因此他提倡《三民主義》,並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且「實業應以合作為基礎」。可惜,立法院內 國父遺像只是擺來看的,若  國父地下有知,看到這些政客正將中華民國推向他最不願看的局面,真不知該說什麼好!

目前台灣的經濟運作是以「公司」制度為主。但公司制度的天生缺陷是:勞資是對立的--勞動者無法參與公司利潤的分配的決策。再者,現今自由貿易中,為了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就要能降低產品價格,降低成本。然而,員工養家活口的薪資是「成本」:因此,越能壓低勞工薪資或減少員工人數的公司就越有競爭力。當各家公司彼此競爭的同時,大家(勞工們)就愈沒錢,社會的消費力降低,市場萎縮…最後,「請問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賣給誰呀!」而這正是現今全球經濟開始走入死胡同的原因。因此,政府不應違背《憲法》要求推動合作社事業的天職。(其實,人民早該到法院告政府違憲),應建立讓每一個勞工有經濟參與權的合作經濟,或是勞工可參與公司董事會決議的改良式公司制。

政府十幾年來,不論哪一政黨主政,都像中了邪一樣大喊「拼經濟」。但為什麼經濟愈拼,人民生活卻愈苦呢?原因在於沒有「經濟民主」的拼經濟,拼的都是有錢人的經濟,而非每個人的經濟。因此,重點不在推不推服貿;重點在有沒有「經濟民主」!

台灣經濟動能的大展大放,不是來自於大幅開放門戶,讓全球的資本家在台灣為所欲為。而是來自確保每個人的購買力、就業權、在地經濟規劃權、及利益分配參與權。藉此讓錢能更流暢在每個人之間流轉。「經濟民主」能綻放出經濟動能;「經濟集權」將縱容資金集中在少數人,最後致資金停滯、經濟蕭條。

我當然知道,經濟民主的理念對深受資本主義教育洗禮的我們而言,肯定是即陌生又難以接受。但是,平心靜氣的想,我們這代人到底要交給下一代人怎樣的社會?在反服貿運動中,當我們看到許多學生追星族開始轉而認真參與公共事務時,試問,新自由主義這種缺乏「公平」、「正義」與「永續」的矛盾論述還能呼攏得了他們嗎?難道人們非得經過經濟大崩壞或勞工革命後,意識才會覺醒嗎?我深信,如果越多人能先瞭解並開始推動,整體屆時吃的苦就會少一些,也能更快建立人人能安居樂業、身心愉悅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