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環境議題回顧:糧食篇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5環境議題回顧:糧食篇

2015年12月31日
整理:林倩如

民以食為天,產地到餐桌,天氣異變之下糧食供給與人的境況,以下為年度梳理,包括糧食危機、食物人權、土壤資源、自由貿易、糧食自給率及農地農用六大議題。

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危機

近15年來最強聖嬰年(El Niño)出現在2015年,其威力自6月後增強,影響澳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加、斐濟、索羅門群島、菲律賓等鄰近太平洋國家發生極端乾旱氣候,乾旱也威脅到亞洲大陸東部、東南亞、印度等亞洲地區,比方北韓遭逢世紀罕見旱災;同時,索馬利亞、南蘇丹、南非、辛巴威等東部、南部非洲國家亦旱情嚴重,導致農作物歉收糧食短缺及飢荒。

樂施會(Oxfam)指出,2015年至2016年間,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加上聖嬰現象,打亂全球的耕種季節,至少數以千萬最窮困的人口面臨糧食安全危機。世界氣象組織(WMO)補充說明,引發乾旱、暴風雨和水災等極端氣候的聖嬰現象,通常於每年10月至翌年1月達到高峰,其後持續到明年第1季,呼籲世界各國防範未然以降低損失。

過去,全球四大糧食作物—玉米、大豆、小麥與稻米—產量減少5%~7%的情況,一個世紀只會發生一次;但研究警告到2040年將增至每30年一次糧荒。作物減量,糧價上漲,每個國家都受到衝擊,像南非今年玉米平均產量為2008年以來最低,且無法供應外銷予鄰國;部分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非洲24個國家陷入糧食危機,衣索比亞有450萬人需要糧食援助,馬拉威有300萬人因乾旱後降雨異常而飽受飢苦。9月,更因敘利亞長年內戰所造成糧食不足,首次自末日種子庫提領樣本應災。

此外,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2015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表示監測的129個國家當中,72個已實現將食物不足發生率減半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提示2050年世界糧食生產應增加60%,才能供給快速成長、預估2062年將突破100億的人口,然氣候惡化未來將成常態卻使許多地區更困難增加作物產量。

食物是人權

因此主要糧食的調節蔚成潮流,包括中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策略,糧食總產量同比增加2.4%;英國、義大利、比利時等國均推出可食昆蟲菜單。5月,史上最綠的米蘭世博,便以「食物」核心發展「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of Life.)主題,公布《米蘭憲章》捍衛食物權作為基本人權;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則高呼「70億人的夢,1個地球,消費須謹慎有度」(Seven Billion Dreams. One Planet. Consume with Care.),聚焦水、糧食和能源三大生存必須要素;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主題為「透過可持續糧食系統實現所有人的糧食安全」;10月6日世界糧食日等等環境日、展覽,在在扣合食物必要貫徹人權。

有人饑饉而總是有人浪費,聯合國邀請各國領袖參加巴黎氣候峰會籌備會,特別設宴招待示範廚餘大餐。剩食、格外品等倡議仍持續推展相關法案進程,如經20萬民眾連署請願而成案、5月法國國會完成歷史性立法:禁止大型超市浪費食物,尤嚴禁毀棄尚未出售食品;9月英國剩食法案(The Food Waste (Reduction) Bill)國會一讀通過,超市、零售商及批發商得在2025年減少30%的食物浪費,要求業者將剩食再分配給需要的食物團體,且需揭露其浪費掉的食物額度;美國農業部宣布將致力推動減少食物浪費,首次設定全國性目標:2030年減少50%量。

在台灣,人生百味號召城市角落的商家與開放空間,計畫於全台100個地點設置糧倉;還有大學生專案募資成功,將建置格外品網路銷售平台。惜食、懂得分享,才是美味的調味料,點滴在心。

雖非沃土,仍可逆轉

11月26日巴黎氣候峰會開幕前FAO新報告出爐,表示2003年到2013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全球損失高達1.5兆美元,極端氣候在過去30年日益頻繁嚴重,將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威脅提升。呼籲應在災難回應、災後復甦與適應氣候變遷上加強投資,讓農業領域更具因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2015世界土壤年,FAO於12月4日世界土壤日再發表《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壓倒性的結論乃世界上大多數土地資源狀況僅為一般、較差或很差,惡化速度遠超過改善速度。但報告進一步強調,只要世界各國現在開始推廣土壤的可持續管理和相關技術,其退化趨勢是可以得到逆轉的。

自由貿易斲傷農業!烽火四起

7月,法國農民不滿穀賤傷農,設道路檢查站阻撓德國、西班牙農產品進口;9月初,更集結千輛拖拉機、四、五千名農民環繞巴黎漫遊示威,抗議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及來自歐盟農業不斷增多的各種限制條例。9月,再因受到俄國對歐洲國家食品制裁影響,奶、肉價崩盤,各國農民團體湧入布魯塞爾包圍歐盟總部抗議農業政策。

而經過長達5年談判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終在10月初取得實質性突破,包括美國、日本、澳洲等12個談判國家於亞特蘭大部長會議達成基本協議。協定影響最大者即為農產品市場被迫開放,恐傷害國內小農的生產主權、國家的糧食自給與農糧政策。台灣雖非會員國,但也積極爭取加入第二輪談判。

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各種貿易協定將對農業勞動者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直接威脅農民的生存空間、在地社群的福祉和消費者的健康。國際環團揚言抵制,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串連發起一股反對TPP聲浪,仍盡力阻止相關談判達成協議,並尋求建立於糧食自主,另一套較符合社會、環境正義的世界貿易體系。

在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進度方面,至12月則已初步形成以「工業支援農業」,及有條件鬆綁830項管制農產品立場;然30日倒數計時中,經濟部證實確定將開放生鮮農產品,投下降至零關稅一個震撼彈。目前台灣自產農產品傾向過剩,與時俱進亦需往國外發展競爭來提高獲利,自由貿易的代價與糧食國安,乃必須面對因應、嚴密監督的重大議題。

糧食自給率的啟示

關乎台灣處於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政策,農委會設定2020年糧食自給率達40%之目標。然現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食用米飯比率降低,麥類比例升高,對雜糧需求提升,考量農業整體供需平衡,應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俾使農業永續經營。

為了解決稻米生產過剩、活化休耕土地且提高不到1%的雜糧自給率,高雄農改場鼓勵農民種植本土非基改大豆,台東農改場則協助推廣小米、樹豆、台灣藜等雜糧作物,去年底出現百年大旱,改種小麥意外收成順利,在在帶動地產地銷。

農地就是要農用啊

而農地細碎化、農舍長期浮濫興建、地價炒作等亂象,視農地乃農村寶貴地景及人文資產的宜蘭,2月起為落實「農地農用」政策,縣政府提出四項具體對策;以「守護宜蘭工作坊」為首的小農,也提出包括中央修法、地方自治條例等五項訴求

然農委會原訂6月公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規定具農民資格才能建農舍,卻在龐大壓力下宣告暫緩。後9月內政部修正農舍辦法公告上路,明訂三類資格的農民方才興建;另方面,購買、移轉農舍的規範,則切割留待農委會修正《農業發展條例》處理。除民間團隊批評,此為假修法掩飾真賣地;又遇17位立委連署要求備查改審查企圖擋下新法,不過,直到立法院第8屆第8會期休會前,都沒有排入內政、經濟兩委員會議程,紛擾波折歲末終告一段落。

意外的是,延宕多年的《國土計畫法》在立院休會前12月18日三讀通過:劃分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四大分區,盼避免農地浮濫變更和土地不當徵收。

每天仍有八億人挨著餓上床睡覺;有得吃,且吃得有尊嚴,都不是理所當然。極端天氣只會更糟没有更好,不僅農作物歉收,衍生糧缺、飢荒、營養不良,還有分配不均的問題,甚至是人道援助的困局。滿足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維護糧食自主,守護土地價值,一口口生存所需,便深層而悠長。

>>回2015環境議題回顧總覽

【進一步瞭解...】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