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足足半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內,走進番茄園,眼前所見充滿雨景和濕意。只要是成熟的番茄,沒有一顆倖免,顆顆裂果;灰黴病和細菌性斑點病,害得葉子和枝幹也跟著枯黃;鳥兒紛紛返巢,雨水滴滴答答落在葉面和棚布上,園子裡只剩風聲和雨聲。偶爾,聽到一旁的婆婆歎息著,「唉!天做事,由不得人!」
雖然下雨,婆婆、小叔和我,還是乖乖到田裡工作,婆婆、小叔搶摘僅剩的好果,我負責清除枯枝和裂果。雨勢越來越大,只好把公司那件防水外套給婆婆用。攝影:李慧宜
婆婆總是想著別人。看著我左手不斷往上推被雨水弄濕的眼鏡,右手又忙個不停由下到上又從下而上依序摘裂果,她語帶關心問,「哎呦!妳可以嗎?怎麼不戴手套呢?」
「不會啦!我血氣一向很好,就算是冬天,我也從來不會手腳冰冷。」走向婆婆,我握起她的手,「妳看,我的手都是燒暖的,不會冷!倒是妳,手指粗粗又很冰冷,這樣會裂開嗎?會痛嗎?」
婆婆笑著回我,「習慣了啦!沒什麼感覺。我不怕手指裂開,只怕番茄裂果啊!」
走近婆婆才發現, 她一身上下的防寒防雨裝備,少得可憐。破損斗笠一頂戴在頭上、大張透明塑膠布一片綁在下巴下方、老舊雨褲一件,還有鞋底幾乎磨平的雨鞋一雙。
摸到我的手,婆婆似乎也有些驚訝。她說,「耶!妳的手指也是粗粗的?搞成這樣?妳這讀書人的手,怎麼也跟我們耕田人的手一樣呢?」
我笑著回答她,「現在讀書哪裡賺得到錢?跟著你們一起務農,至少有東西吃。」
聽到我這樣回答,婆婆突然提到今年的春耕,「講到這裡,我想到一件事情。這兩天我們要種一期稻。下寮那邊的兩分地,要種自己家裡吃的台稉二號,其他的田,大概都是種(台東)三十號。」
台東30號的秧苗,等待下田。攝影:李慧宜
我好奇問婆婆,「怎麼今年突然要種三十號?」
她說,「沒有辦法啊!今年白玉蘿蔔遇到下雨,紅豆田也被淋得慘兮兮,很多農民的裡作提早結束,春耕就跟著提前了。一提前,大家都搶著買秧苗,結果我們家只買到足夠種兩分地的台稉二號,還好還有台東三十號可以買!不然其他地要種什麼品種?我也不知道。」
「難怪我看這兩天,爸爸都很早開貨車出去,原來是要搶秧苗是嗎?」
婆婆提高分貝,「對啊!妳那個公公很好命喔!每年只有這個時候,會早點起來做事,再不早點去搶,什麼秧苗都買不到啊!」
「以往不都是先預定的嗎?你們今年沒有打電話去訂嗎?」
「有喔!怎麼會沒有去訂啊?可是訂了也沒用。如果不早點去載秧苗,等於是幫早去秧苗場的人訂,我們自己什麼都拿不到。」婆婆恢復手上的動作,一邊摘番茄裂果一邊說。
我想像著公婆兩個人,在秧苗場跟其他人競相搶秧苗搬上貨車的情景,就覺得有些滑稽又有些無奈。明明稻作就是農村中最沒有賺頭的農作物了,這群老農民們,還是一年一年這樣幹活,一有冬雨這種天候變化就得拼得你死我活。
女工忙著盤起苗床上的秧苗、農民忙著把泡好水的苗床移植到田裡、秧苗場老闆忙著跟農民說明秧苗數量。在春耕的季節裡,秧苗場一片忙碌。攝影:李慧宜
住在龍山山尾,一個八十歲的老阿公,手腳比較慢,也是只搶到台東三十號。他一臉氣定神閒。「好加在有買到三十號的喔!這田坵,就跟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樣,有秩序有定班。這十多年來,我找到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期種稻養地力、二期休耕好休息、三期種紅豆,或許運氣好,還可以幫我們老人家賺點零用錢。」
倒是秧苗場的老闆忙得不可開交。面對每個急切的農民,只能默默接受他們的不滿或指責,反正場裡的秧苗,就是每天都不夠!還好,這樣濕冷的天氣,雖然對所有冬季裡作影響都很大,但是培育秧苗的工作,並沒有太大影響,不然我還真擔心秧苗場老闆的下場。
這位邱姓老農民,一輩子務農,跟著大自然的節奏生活、生產。都已經八十歲了,都還是要到田邊監督代耕業者的插秧工作。攝影:李慧宜
只要是濕濕冷冷,我總容易想起,以前住在台北市那近二十年的日子。什麼節氣要種什麼,一點都不重要,走在街上,車輛往來、行人熙攘,百貨公司的週年慶,才是帶動都市人們的重要節氣!而現在生活在農村,才得以慢慢體會到,大自然是如何引領生活的節奏與旋律。
大寒一到,表示下一個節氣立春,也即將跟著隆冬的風雨而來。冬雨啓動春耕,美濃農民的搶秧大戰,揭開了春天的序曲。趁著這幾天偶爾出現的陽光,農民趕著買秧苗搶著插秧,就是想快快完成過年前這場最重要的農事。
農村的春天,又來了。
白鷺鷥是稻田最忠實的夥伴。攝影:李慧宜
編按:《糧家賦女》專欄從春分開始,經過四季二十四個節氣,到今天終於完整的呈現了農村的一年,也來到專欄的結尾。
這一年我們藉由慧宜的文字搭上農村的節奏,歷經插秧、巡田、收穫、菸葉收成、裡作蔬菜大發生,我們在盛夏跳進清涼的水圳,颱風來時搶收作物、煩惱稻子倒伏、明知農藥對健康的危害又不敢不用,擔心農村勞動力不足、良田蓋滿農舍,到了冬季還有惱人的冬雨和滿田野的PM2.5。走過一年,又來到春耕。
感謝慧宜24篇節氣文章,牽起城市與農村、農夫和消費者的連結。感謝土地和農村的照顧,讓城市的我們這年也吃得平安健康,願良田沃土長在、四季風調雨順。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