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台灣】線上攝影展 | 環境資訊中心
攝影賞析

【修復.台灣】線上攝影展

2021年05月21日

文: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圖: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編按:呼應 2021 國際地球日主題──「修復地球(RESTORE OUR EARTH)」,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從「視」開始,展開21天線上攝影展。
延續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精神,帶你看見每個鏡頭、每張照片背後,迫切需要被專注的環境議題。我們不僅因為關心自然生態而修復台灣,對我們來說,賴以生存的大地就如同母親一般。要知道,健康的地球不是選擇,而是必須!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當杉原不再美麗】

當美麗的海岸築起了一幢幢的房子,當沙灘成為禁止外人進入的私有土地,「美麗灣」的名字如何美麗?  

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爭議,起因於開發公司透過縣府的BOT案在杉原海岸興建飯店,但開發之初就刻意規避環評並先動工,引起民間持續的抗爭並發起環境訴訟。雖然法院多次判決環評程序及建照違法,但建築物還是持續不斷長大,最終,在2016年最高法院判決中撤銷復工的行政處分,結束了多年的纏訟過程。而業者和縣府之間的仲裁結果也在2020年出爐,台東縣府需賠償業者6.29億元買回建築物。

後續利用上,縣府認為因為建築物已經幾乎蓋好,希望永續利用該建築物;而民間團體則站在環境正義、污染防治的立場上主張拆除。

【延伸閱讀】

美麗灣仲裁結果縣府6.29億元買回 環團:財團損失不應全民買單

拆出台東國際高度 反美麗灣「全民藝起拆」策展始末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2|垃圾沒有不見,只是去了海邊】

你認為你丟的垃圾都進了焚化爐嗎?其實不然,台灣正面臨垃圾燒不完的處境,而處理的方式就是暫時堆置與掩埋,這些掩埋場為了避開人群,來到了人煙稀少的海邊,卻獨自承受著海浪與颱風的侵蝕。於是,在一次淨灘的活動中,你撿到了自己丟的垃圾

其實台灣已經從早期的掩埋為主,轉變成焚化為主,再到近年的推動資源回收計畫。根據去年立法院評估報告指出,全台有393座掩埋場,其中68座還在營運;而在環保署的資料中,29座濱海公有垃圾掩埋場中也還有9座正在營運。但不論營運與否,有被妥善覆蓋處理並持續維護才是治標的方式,那麼治本呢?當然要從自身的源頭減量做起阿!

【延伸閱讀】

移除濱海掩埋場 真正向海致敬

數十年垃圾掩埋變遷 透過鏡頭深度追蹤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3|潮起潮落後的遺失物】

你有東西忘在沙灘了嗎?我不是指你今天帶來沙灘玩的東西,而是你上次在早餐店使用過的塑膠吸管。

大家可能都聽過淨灘,甚至已經參與過好幾場了,當我們把沙灘上的海洋廢棄物撿起來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些垃圾從何而來?又怎麼會跑到沙灘上?

為了分析這些垃圾,民間團體參與國際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淨灘活動,分析每次淨灘的數據,並定期對民眾公布;而政府也在2017年邀請公民團體成立海廢平台,共同商討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方式。

聰明的你或許已經想到,要解決海廢的根本問題在我們身上,我們每天的消費如果可以少一點包裝,選購對環境友善的產品,都是幫助地球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

台灣海廢知多少? 2020年報告:一年清出1100公噸,再利用率8%

最好不買的綠色消費情報站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4|海邊的肉粽】

 「肉粽」不僅是台灣傳統美食,也是台灣海岸常見的地景。

台灣的海岸線全長約1338公里,但自然海岸的比例只剩下44%左右,這56%的人工海岸大多為港口、海堤、消波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對海洋這麼陌生?

由於人工建設的增加與氣候變遷的影響,海岸退縮的速度近年來日益加劇,如何把沙留下,又能兼顧景觀以及政府「向海致敬」的目標,將是台灣下個階段面臨的挑戰。

【延伸閱讀】

誰說海邊只有消波塊! 花蓮洄瀾灣這樣「養胖」海岸 30年監測:沙灘回來了、親海更容易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5|白海豚有家了】

白海豚有家了!歷經12年的調查,「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終於在2020年公告上路了。

這條重要棲地的範圍從苗栗到雲林外海,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根據海保署去年公布的目擊記錄,可以辨識出來的約有三個群體,共47隻白海豚。

但隨著目擊紀錄逐年下降,政府和民間團體也認為光是劃設保護區是不足的,必須爭取漁民的認同,離岸風電的相關規範也需要制定。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還有機會看到白海豚,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

台灣白海豚終於有家了 歷時12年調查 「重要棲息環境」公告上路

台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6|網開一面讓魚回家】

根據聯合國專家估計,人類最快將在2050年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我們目前吃到的美味珍饈,未來很可能都會成為絕響。

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不管是大魚小魚、底層的生產者或是頂層的掠食者,通通捕起來!近幾年大家慢慢意識到過漁造成的後果,也促使全球開始訂定相關的規範,減少漁業資源的損失。其中許多討論聚焦在漁法的使用,究竟什麼才是永續的漁法?

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的分類,將漁法分成永續性、針對性、破壞性三種,其中永續性漁法包含定置網、一支釣、鰹竿釣、地拖網(牽罟)及石滬,其中有許多都是傳統漁法,也再次見證先人的智慧,恰如古人云:「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延伸閱讀】

台灣魚類資料庫:捕魚的方法

魩仔魚首次入列評黃燈 第五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出爐 納漁獲量數據更具指標性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7|藻礁永存?】

在海岸的礁石上鋪上一層紅毯,蘊藏了7500年的等待,如今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不同於珊瑚礁,藻礁是由藻類生成的礁體,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生成。根據學者調查,桃園擁有全台最豐富的藻礁景觀,從北端的竹圍漁港到南端的永安漁港共分為六段,綿延27公里,其中觀新藻礁已在2014年劃為保護區,而現在面臨開發的區塊則是大潭藻礁。

台灣關於藻礁的調查和研究是少的,過去並不知道這些紅紅的礁石裡面蘊藏了強壯的生命力,但隨著愈來愈多的研究和調查展開,逐步揭開藻礁生態的神秘面紗,我們對藻礁蘊含的生態系也愈發了解。2019年,這裡豐富的生態也被國際海洋保育組織(Massion Blue)列為全球希望熱點之一。

【延伸閱讀】

藻礁公投70萬份連署書送件中選會 潘忠政:即刻開啟溝通大門

大潭藻礁獲國際指定為「希望熱點」 內政部海審仍通過觀塘案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8|濕地上的光電板】

提到知本,除了溫泉你還想到什麼?別忘了還有海岸旁的美麗濕地。

2018年,台東縣政府將知本溪口沖積扇租給能源公司,預計建設東北亞最大的單一光電廠,原本看似順利的開發案,卻在開發前受到原住民團體及環保團體的抗爭。

原住民團體認為,縣府在招標後才由開發公司對部落進行諮商同意,不符合「原基法」的原則;環保團體則以此地為鳥類重要棲地為由,希望政府尋找替代方案。經過多次陳情,高等法院裁定停止開發,全案仍可抗告。

至少,目前知本濕地還有喘息的空間。

【延伸閱讀】

光電停看聽 知本光電爭議未解 政府推環社檢核機制

知本濕地光電爭議 北高行裁定停止執行 助卡大地布部落凝聚共識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9|一分為二的茄萣濕地】

為了發展觀光,以及90秒的交通時間,我們選擇了在濕地上開出一條路!

位於高雄的茄萣濕地,是每年冬候鳥喜愛的渡冬棲地,但它的命運並沒有因此好過。早年1-1號道路的開發,將濕地分為南北兩塊:近年再因為1-4號道路的爭議,即將再補一刀分為東西兩塊。

面對縣府想發展觀光及改善交通的需求,環保團體在意的是棲地破碎化的問題。開發單位提出過去1-1道路開發後黑琵反而增加的說法,也與在地長期觀察鳥類的團體看法不同。但遺憾的是,本案歷經3年的訴訟,高等法院還是判決居民敗訴。

【延伸閱讀】

阻茄萣開路 為保下世界前三大重要黑琵棲地 居民提告卻敗訴

濕地中該有什麼聲音?走入永安、茄萣濕地 聆聽高雄聲景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0|珊瑚正在白化】

你知道全世界的珊瑚正在白化嗎?

由於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全世界的珊瑚礁正面臨嚴峻的挑戰。當然,台灣也無法倖免,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調查,2020年夏天,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白化事件,此次珊瑚白化大約損失30%~40%的珊瑚,其中以小琉球海域最為嚴重,東北角則是首次發生。

而根據學者的說法,過去白化大約每20至30年發生一次,但未來卻可能年年發生。並且預測如果不把暖化控制在1.5度C以內,地球上99%的珊瑚將會消失。

或許大家覺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議題離我很遠,但有件小事可能是我們都可以做到的。隨著天氣愈來愈熱,去海邊戲水、潛水的機會也愈來愈多,那就選擇友善珊瑚的防曬乳吧!

保護珊瑚除了節能減碳也能從日常防護開始,給珊瑚一個健康美麗的未來。

【延伸閱讀】

海洋「熱壓力」致2020年最大規模珊瑚白化 學者呼籲宣告氣候緊急

對抗珊瑚白化 帛琉高中生用蜂蠟自製環保防曬乳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1|海牛與他的蚵田】

你或許看過牛犁田的畫面,但你有看過海牛車採蚵嗎?

彰化芳苑的海牛車文化,是台灣現存唯一的牛車採蚵方式。因為芳苑濕地潮間帶長達6公里,潮水漲退之間,一般的車子或漁船容易陷進泥沙當中,所以演變出以牛車採蚵的獨特漁法,這項傳承80餘年的特殊漁法,在現代人眼中變成有趣的生態旅遊方式。

如果不是因為當年國光石化的開發案,或許沒有那麼多人注意這邊的特有文化,在抗爭成功之後,這邊的居民努力轉型。因為他們知道,在養蚵產業沒落與拒絕開發的選擇上,他們選擇以永續的方式保存這裡的生態與文化。

【延伸閱讀】

【里海台灣】看見里海台灣 彰化芳苑人與沿海共存

大城濕地躲過國光石化開發 光電又來威脅 環團籲儘速劃設國家級濕地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2|台灣也有黑龍江?】

你知道台灣也有黑龍江嗎?這條過去被稱為黑龍江的二仁溪,現在正在蛻變當中。

要稱二仁溪為台灣最有名的重汙染河川一點也不為過,早在60年代政府開放廢五金進口之時,這條河川沿岸就佈滿了廢五金工廠,而這些有毒廢水經常直接就排入河中,直到90年代禁止進口,這個產業才逐漸沒落,但二仁溪已經回不去了。

經過了20餘年的整治,二仁溪已經從當時的100%全段重汙染,降到現在的20%以下,惡臭不見了,環保團體也在河川中發現許多生物回來了。希望有朝一日,二仁溪能夠回復生態面貌!

【延伸閱讀】

【穿梭島嶼20年 河流篇】重生 二仁溪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3|淡水河上的森林】

你以為來到亞馬遜雨林嗎?不,他是淡水河上的關渡紅樹林濕地。

許多人認識淡水河的美麗,可能都是從這片紅樹林開始。淡水河沿岸有非常多的濕地,還有包括「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以及「台北市野雁保護區」等4個重要的保護區。但你知道嗎?紅樹林也是需要疏伐的!

雖然普遍認知紅樹林是需要保護的,但過度的擴張反而會讓泥灘地消失,陸域化的情形變嚴重,也影響鳥類的棲息。所以近年來政府開始固定編列預算進行疏伐,讓這裡的濕地環境可以永續經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淡水河本身,雖然政府有「河川汙染指數」的調查,但卻沒有包含廢棄物,以至於對於國內河川垃圾的掌握,始終是個未知數。根據民間團體調查,淡水河上的廢棄物以關渡、蘆洲、汐止最多。

請大家在關心海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川廢議題。就如同海廢,從源頭垃圾減量,做好廢棄物管理,才是川廢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守護淡水河20年 荒野啟動鳥調、疏伐紅樹林

全台首份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出爐 淡水河流域關渡、蘆洲、汐止最髒

船友響應支持 英國人因疫情滯台 意外促淡水河「川廢」清除行動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4|湧泉懷抱的文化聚落】

五溝水,一個被湧泉包圍的客家聚落,有著傳統的客家歷史建築,以及居民傍水而生的親水文化。

屏東五溝村是台灣第一個登錄聚落保存的文化資產,有著豐富的客家聚落人文特色及生態資源。這裡因為有許多湧泉和水圳,所以居民的生活跟水息息相關。不過由於歲月的積累,這裡的水門也年久失修,水量挹注少,連帶影響水中的生態,於是開始發起了修水門、種水草的活動,希望將當地的水文環境復育回來。

你有玩過漂漂河嗎?來一趟五溝水,你絕對不會忘記這個可愛的聚落。

【延伸閱讀】

在養豬的地方玩「漂漂河」 公私協力改善畜牧污染 地方發表東港溪親水願景圖

五溝修復水門改善水環境 讓珍稀水草、塘虱都回來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5|黑皮!黑琵!】

黑面琵鷺,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群冬天來台度冬的嬌客,每每吸引大家的目光,爭相目睹他們的風采。

根據香港觀鳥會「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報告,今年全球的總數量來到5222隻,創下歷史新高,而其中有6成選擇來台度冬,比去年增加347隻,可見跨地域的保育成效。而根據中華鳥會的調查,其中又以台南的數量最多,佔整體的6成,不過嘉義的數量卻大幅減少,推測可能跟降雨量不足導致鹽田水域環境減少有關。

黑面琵鷺每年9到10月來台,停留到隔年的3到5月,以台南七股和曾文溪口濕地為主要棲息地,這時間也是國際愛鳥人士來台賞鳥的重要時節,台灣身為全球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地點,更需要保護好我們的棲地。若前往賞鳥,不要忘記保持適當距離、輕聲細語、避免使用閃光燈,以免嚇著這些嬌客囉。

【延伸閱讀】

全球黑琵數量達5222隻創新高 有六成選擇來台灣度冬

黑琵全球普查 全台3132隻寫下新高 嘉義減少229隻推測與乾旱有關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6|千塘之鄉】

一口一口的埤塘,宛若灑落大地的珍珠。

桃園市境內有著大大小小超過2000個以上的埤塘,所以有「千塘之鄉」的美名。根據文獻紀載,這些埤塘主要的功能是為了灌溉,後來也衍伸出防洪、儲水的功能。在許多老桃園人的記憶裡,家裡附近的那一口埤塘也乘載著許多記憶。

在眾多埤塘之中,731號埤塘是唯一一個被劃入保護區的埤塘,又稱為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台灣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指標性保護物種是台北赤蛙。但由於氣候變遷與周邊慣行農業發展的關係,族群量正慢慢減少,近年來當地社區和政府已經開始在周邊進行監測及輔導,希望這個埤塘,也是陪伴你成長的生態埤塘。

【延伸閱讀】

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 土地屬水公司 桃市府擬協調移撥

【淺山動物】保育不能只靠政府 草根力量有助台北赤蛙復育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7|農田上的遮陽板?】

在一望無際的農田之間,伴隨著美麗的稻浪,立起了一片片的太陽能板。

其實不只是農地,魚塭也遇到一樣的狀況,農地種電的案例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的農地和魚塭成了太陽能板的家?對農民來說,這樣的投資可能比原本的收入更高,當然也有人是考量廢耕的狀態而選擇投入,不過這樣的投資是否忽略掉了生態?

去年發生的小光電事件,就是因為2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只要地方政府同意即可,相關核准及審查的案件已達500公頃,於是農委會緊急修法,將2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只能同意「已經被其他用地包圍、夾雜之零星農業用地」,算是擋住了一波開發潮。

【延伸閱讀】

【小光電怎麼了?】2公頃以下光電申請急增 苗縣破百公頃 基層為難「盼中央說清楚」

小光電變更農地事件止血落幕 農委會法令修正8月1日上路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8|吉哈拉艾】

吉哈拉艾聚落位於花蓮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北側,因為溪流中常見台東間爬岩鰍、日本禿頭鯊等魚種,而牠們的阿美族語都是(hara),所以稱之為吉哈拉艾(ciharaay)。

2012年,透過當地社區、專家團隊、以及公部門三方長年的合作,吉哈拉艾獲選成為花蓮縣文化景觀,不僅採用自然農法、保存農業景觀、維護文化資產、維護區內的水圳與自然生態的經營,以里山的精神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進一步的在2016年獲選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這兩年,部落也與河川局規劃拆壩的構想,將原本部落旁的鱉溪回復河川原始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打造里山夢 吉哈拉艾「哈拉米」兼顧環境、社區福利

讓「哈拉」找到回家的路 九河局治理鱉溪 破天荒與居民共學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19|山應該是什麼樣的顏色】

你心中的山是什麼顏色?是春天初展新芽的翠綠、夏天鬱鬱蒼蒼的深綠、秋天萬紫千紅的黃紅、還是冬天白雪靄靄的純白?

台灣的山非常美,卻也非常淒涼,高山農業的開墾,伴隨著旅宿業的進駐,讓原本美麗的山頭,多了幾處傷疤。早年政府開發橫貫公路,將開路的榮民安置並輔導就地種植果樹,後來,上山的人多了,種的東西也開始多樣化。旅館、民宿也開始進來,帶來更多的觀光產業鏈。

只是,一場921地震,震出了土地的悲鳴;一個莫拉克颱風,吹倒了人民的家園,我們才開始反思山林開發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現在又有露營區開發的議題正等待相關機構立法,台灣的山林何時才能休養生息?

【延伸閱讀】

【穿梭島嶼20年 討山篇】梨山歲月

農牧、林地開放設露營場 內政部:年底前完成修法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20|除了回憶,什麼都不留】

「除了美景,什麼都不取!除了回憶,什麼都不留!」

愛爬山的人一定對這句話不陌生。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的概念從美國60年代就開始興起,在這個年代,人們逐漸對旅遊造成的環境破壞感到重視,與其制定法令來規範民眾的行為,不如教育他們正確的觀念。於是,LNT負責任的旅遊就逐漸在世界上推展開來。

台灣是個多山之島,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高達258座。尤其在政府開始推行山林解禁的政策之後,鼓勵民眾多接觸山林,更需要注重環境的乘載量和無痕山林的概念,這樣才是對自己和環境負責任的旅遊喔!

【延伸閱讀】

政院「向山致敬」全面開放 保育團體提醒 無痕山林要做得更好

2020世界環境日:《淨山手冊》 給愛山愛環境的你

【修復·台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21|何時天降甘霖?】

你家停水了沒?台灣在經歷去年豐水期沒有颱風的狀況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今年的缺水。根據中研院的研究指出,未來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台灣可能會少四成颱風,尤其近年來梅雨季節的降雨也愈來愈不明顯,勢必加深未來水資源使用及儲水的重要度。

政府除了持續推動緊急抗旱2.0計畫,持續開發伏流水及強化用水調度外,也趁此機會進行水庫清淤,增加再生水的使用。而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節水開始,一起度過最近的乾旱期。

【延伸閱讀】

水利署研究指2030年缺水更嚴重 綠色和平:地方政府早知風險卻無行動

中研院最新研究 全球暖化影響台灣 未來可能少四成颱風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