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評分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去年此項評分為58分。
我們認為:
有看到種植面積的減少。
檳榔面積是有少,但是不是轉為其它經濟作物,對山坡地仍造成傷害。
同時我們也維持去年的評語:
更進一步說,選擇檳榔是種族和文化上的不對等與歧視,漢人的茶園、高冷蔬菜園,都一樣是破壞,指標應該看更多經濟作物。
定義與說明:
檳榔等於濫墾等於沒有水土保持,所以視為一種對國土資源之破壞,並可能造成災害:基於整體國土綜合利用、國民健康及維護農民權益,採輔導檳榔轉作,並協助辦理教育農民嚼食檳榔會危害健康之事宜」,將檳榔納入農產品(特用作物)加以管理,辦理專案生產申報,並輔導農民廢園轉作或造林,以逐年輔導縮減種植面積。(二十五)
比較:
年度 |
全國檳榔種植面積(公頃) |
97 |
50,167 |
98 |
49,094 |
99 |
46,806 |
5月20日是總統就職日,6月5日是環境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每年會公佈永續發展指標,此一指標可以轉換作政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是第2度作此系列,試圖以民間的角度,作一檢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永續發展指標」 評量結果,但撇除數據迷思,且已時隔2年,因此再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再次嚐試,從永續發展指標的12項「面向」、41 項「議題」及90餘項「指標」三層次架構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
※資料與數據出自: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http://sta.epa.gov.tw/nsd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