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
人口集中都市、都市擴張是一種趨勢,但不有利於永續,這需要政策的調整,政府主動的調節,才可能有成效。
定義與說明:
「該年度都會區內都市計畫地區總面積扣除農業區、保護區及河川區面積」-「前一年度都會區內都市計畫地區總面積扣除農業區、保護區及河川區面積」/「前一年度都會區內都市計畫地區總面積扣除農業區、保護區及河川區面積」×100%。
都會區中都市地區的面積越多,代表著都會地區有越多的自然地區變更為都市用地,而都市用地增加,也會引入更多的工商業活動、人口、交通量,將使得都會區對於都市用地的需求持續上升;但伴隨著這些活動的引入,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增加都會區的環境壓力,例如公用設備不足、廢棄物增加、都市自然地區減少等。因此,在都會區中都市面積快速擴張,並不一定是朝向永續發展的情形。由於都市地區是大量人口、產業活動集中的地區,並且資訊流動快速,促使大量的經濟活動聚集於都市地區,當聚集經濟到達某一程度時,如果相關設備並未隨之成長、便易發生聚集不經濟的情形。就台灣整體環境永續性而言,巨大的都市開發壓力不利於台灣環境之永續發展。都市化面積隨著都市化過程,都市中各種活動對於土地資源的需求升高,造成都市面積的擴張,而非都市土地轉變為都市化土地意味著單位土地資源上活動強度的升高以及對於資源消耗量的加。都市化面積擴張率可用於觀察都市活動範圍的變化,進一步監控土地資源的利用情形。
比較:
年度 |
都市地區該年總面積 (平方公里) |
都市地區前一年總面積 (平方公里) |
指標值 (%) |
96 |
1311.4548 |
1309.7585 |
0.13 |
97 |
1301.6623 |
1311.4548 |
-0.75 |
98 |
1311.7285 |
1301.6623 |
0.77 |
※出自: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
※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