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
生產下降,基本上是好的。但非法開採的情形仍存在,長久而言,要消弭非法開採這部分。
政府也應對合理用量審慎評估,到底現在取走的量是在範圍內嗎?
從節能減碳的角度看,砂石是最不好的建材,政府也應多管道作為,求取砂石的用量降低。
定義與說明:
指標主要反應砂石生產對臺灣國民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程度。每人國產砂石生產量越低,表示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越小。本項指標反應國產砂石生產量越低,相對營建剩餘土石方再利用或再生骨材利用程度愈增,符合「資源再利用」之面向指標。
由於國內經濟發展快速,帶來對土石的大量需求,然因河川砂石之提供己漸顯不足,勢必朝向陸砂及海砂之開發以及進口方式之多元化,並亟待降低土石需求量、強制營建剩餘土再利用等課題,才能因應需求。此外,土石的過度開採不僅造成環境的破壞,而公共工程或營建廢土亂倒掩埋,也對土地形成嚴重的污染。
土石之採取應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結合,避免不當的區域土石採取及運送,破壞永續發展;如何在永續發展原則下,依照土石採取法及相關法令規定進行土石採取作業,是國土資源永續發展當依循目標。
比較:
年度 |
國內河川砂石生產量 (立方公尺) |
陸上砂石生產量 (立方公尺) |
營建剩餘土石方 (立方公尺) |
人口數 (人) |
指標值 (立方公尺/人) |
96 |
22663093 |
19792610 |
19437835 |
22917444 |
1 |
97 |
21616926 |
20424655 |
20258181 |
22997696 |
0.95 |
98 |
23182050 |
14154734 |
13221978 |
23078402 |
1.04 |
※出自: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
※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