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過漁:33分 | 環境資訊中心

【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過漁:33分

2011年06月09日
評分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我們認為:

2004台灣永續發展年報顯示,漁獲量有40%的場外交易沒有申報,因此對數字的可信度存疑。

過漁已經很嚴重了,不應該計較那數值上小小的波動,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但還是常常看到政府帶頭的曼波魚季、黑鮪魚季等等。

現在抓魚的技術和技巧很高,即使魚的總量變少,還是可以抓到一樣多的魚,所以總量會更少,這是最核心的問題。

定義與說明:

「經濟海域每年每平方公里碳生產量/漁獲量」除以22000。其中,22000為環境永續指標過漁等級從最差的第七級,要跳升到第六級之門檻值,因此本指標以該值做為標準化之基準值。利用台灣漁獲量佔沿岸生產力的比例來反映漁業資源量變化的概念,如經過詳實統計與適當計算,可以做為判定漁業資源狀況之適當指標。本指標如呈現下降趨勢,代表國家對漁業資源之利用為非永續性。

比較:

年度

經濟海域內每平方公里碳生產量(公噸)

每平方公里漁獲量(公噸)

指標值

96

938

0.084058

0.51

97

3213

0.080176

1.82

98

2041

0.087727

1.06

※ 5月20日是總統就職日,6月5日是環境日,往例該公佈民國99年的永續發展指標(經常會延後),而永續發展指標可以轉換作政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試圖以民間的角度,先作一檢視。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日,我們就從評估中的生物多樣性此一面向談起。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