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
看出政府部門有持續的在做監測,在執行海洋健康的把關工作。但高合格率的數字與親海民眾的親身體驗明顯不符合:魚越來越難抓、垃圾越來越多,珊瑚越來越不健康,可以看出執行單位只滿足於工作的執行度,卻不願意探討問題的核心。
少了一半的監測數值。為什麼只看重金屬,不公布其他的懸浮物、氨氮類、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矽酸鹽等數字,這些都是生物性的汙染,是否跟農藥有關?不及格而不願意公布。
定義與說明:
海域水質監測數據合格率的計算,以所有測站均距離河口 4公里以上為原則,將所屬範圍內的各測站海域環境予以分類後,將各測站水質監測結果(包括pH值、溶氧量、重金屬鎘、鉛、汞、銅、鋅共計 7項),與其所屬海域環境分類與水質標準進行單一比較統計。由於陸域活動的污染物質,有可能以河川匯流與遊憩活動等方式進入海洋環境中影響海域水質。因此,定期進行海域水質監測與彙整分析工作,將可隨時掌握國內海域環境水質的狀況。
比較:
年度 |
各項水質指標項目符合海洋環境品質標準的總次數 |
7項水質指標有效監測總次數(溶氧、pH、鎘、銅、鉛、鋅與汞) |
指標值 (%) |
96 |
413 |
416 |
99.28 |
97 |
415 |
416 |
99.76 |
98 |
414 |
416 |
99.52 |
※ 5月20日是總統就職日,6月5日是環境日,往例該公佈民國99年的永續發展指標(經常會延後),而永續發展指標可以轉換作政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試圖以民間的角度,先作一檢視。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日,我們就從評估中的生物多樣性此一面向談起。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