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5日
評分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我們認為:
耕地愈來愈少,代表糧食自給率也愈來愈低,在全世界探討糧食危機時,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原本就遠低於許多國家,耕地還愈來愈少,實在令人擔憂。
更地還有達到人與自然共處、和諧之效;也能調節微氣候,比率實不應太少。
定義與說明:
農業用地在土地利用較趨向自然環境,且其土地使用具有不可逆性使用的特質,有其特殊生態功能,並在維續國家糧食確保安全度上亦有其必要性,為維護農業發展基本需要,必須維持適量農地。本項指標係指耕地總面積與台灣總面積之比例,唯統計上並未扣除受病蟲害與天然災害損失之耕地面積(短期間內使其恢復耕作功能)。耕地總面積自民國77年開始就逐年減少,至94年已減少6萬多公頃。由於各項產業發展與建設亦須使用相當之土地,如何有效利用有限之土地資源,平衡農業部門與農業以外產業對土地之需求,乃當前國土規劃之重要課題。
比較:
年度 |
耕地總面積 (平方公里) |
臺灣土地總面積 (平方公里) |
指標值 ( %) |
96 |
8259.47 |
36006.18 |
22.94 |
97 |
8223.64 |
36006.18 |
22.84 |
98 |
8154.62 |
36008.14 |
22.65 |
※出自: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
※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