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第一核能電廠1號機於3月11日受地震及海嘯影響,正常及備用電源故障,導致反應爐無法適當地冷卻。12日持續高溫無法下降,下午1點36分 (台灣時間2點36分) 一號機組廠房發生爆炸,已有輻射外洩、也有人受到核汙染。官方還擔心爐心熔解,疏散範圍從半徑10公里擴大到20公里,並將反應爐注入海水。接著核電廠內 的3號機也傳出冷卻失效。
日本輻射危機就在眼前,國人也擔心福島的輻射外洩會不會影響台灣、如果有影響要怎麼辦?但原能會12日下午對外表示,目前日本福島電廠放射性物質未影響台灣,而且強調國內核能電廠已將耐震及耐海嘯納入考量。至於台灣繼續發展核電的風險是什麼、人民要如何防災,卻隻字未提。
反倒是民間團體第一時間提出,如果當地輻射外洩量大會隨著風向擴散,而如果風向朝向台灣,輻射塵就有可能落到近海與陸地上。建議政府應該觀察風向、風速,原能會應隨時公佈輻射觀測數據讓民眾了解如何避免輻射塵傷害。
而輻射如真的影響台灣,民眾應撤離或待在家中掩蔽,盡量不要接觸到輻射塵,等被風吹散稀釋後才能外出。如果輻射量大,政府可以人造雨攔截輻射飄散。到了13日上午,原能會才公布監測數據,並提出未來因應做法。
台灣核電廠耐地震、耐海嘯?
綠 色公民行動聯盟批台電、原委會總聲稱毫無問題、也不需改進,但核一廠耐震設計是0.3g,核二、核三、核四為0.4g,遠不如日本核電廠原本的耐震設計 0.6g(g為重力加速度)。日本核電廠為了因應強震,已開始進行耐震強度提昇工程到1.0g,但台灣卻仍無視於地震的威脅。
1908年發生在台灣東部規模7.3的地震,如果發生在距核四廠最近距離處(約5公里)的地體結構區分界處,計算出設計基準(安全停機)地震係數為0.4g。這次規模8.8大地震已超越現有核電廠的耐震設計,如果強震發生在台灣,核電廠如何保證不受損害?
台灣的核電廠位於斷層帶
台灣也是地震頻繁的地區,但不要說核電廠,水庫、鐵路、公路等公共設施也經常設在斷層帶上、或距離斷層相當近,顯然政府並未正視這種風險,而環評審查時這個風險也未被重視或處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2009年11月經濟部地調所公布最新調查,發現核電廠距離經過金山海岸的「山腳斷層」只有5到7公里。核四廠址5公里內就有6條「非活動斷層」,且貢寮核四廠址的半徑80公里海域內,有70幾座海底火山,其中的11座更處於活火山的狀態。
去年經濟部水利署為了供應中科三期用水,提出大安大甲聯合用水計畫,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一再警告工程位於斷層帶上,但環評還是過了。
2008年8月通過環評的「福隆濱海旅館」,距離核四廠只有3公里,依法核子設施周圍應設禁建區、低密度人口區,政府竟然同意在距核電廠僅3公里處蓋飯店,且未要求業者提出因應核安的緊急應變措施,簡直不可思議。
台灣是否有應付核災的能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強調,政府過去16年間雖花4000多萬舉辦核安演習,但都在「安全狀況」下行禮如儀,核安演習與實際「核子事故」有極大落差,因為政府一直不願承認核電廠的風險與可能危害。
正確的做法是核災發生1小時內必須攝取碘片,讓甲狀腺充滿正常的碘,就可大量阻擋放射性碘的吸收。但台灣核電廠運轉20餘年,政府從未告訴附近居民核電事故發生後,何時正確服用碘片才能避免甲狀腺癌症發生。
環保團體質疑,福島事件疏散20公里周圍的數萬居民,20公里有多遠?如果台灣的核一、核二發生狀況也需要疏散20公里,範圍包括整個基隆、台北市士林、北投、內湖等區,人數將達160萬人。目前台灣核電廠疏散的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只有半徑5公里,核災擴大時如何因應?
核安不能只用說的
台灣有沒有應付核災能力,政府多年來也未提出一個令人安心的說法,日本的核能危機就在眼前,原能會的網站跑馬燈還一直打:「核安輻安、民眾心安」。
台灣有三座核電廠、以及今年即將運轉的核四,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政策綱領」提出讓已屆退役年限的三座廠延役,用意是達到減碳效果,預估到2020年核能發電從1,203萬公秉油當量,提高到1,725萬公秉油當量。
核能危機一觸即發,政府一方面要發展國光石化、六輕五期這種高耗能產業、一方面又要考量減碳,於是又積極推動核能發電、讓老舊核電廠延役,卻刻意忽視發展核能民眾可能承受的風險,這種政策如何能讓民眾信服。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