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拒絕藍綠政客 反核才能獲得社會認同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唯有拒絕藍綠政客 反核才能獲得社會認同

2011年03月21日
作者:朱淑娟(公民記者、本報特約記者)

在杜鵑花盛開的台北,相隔10年,反核再度走上街頭。10年前核四停建、續建,形同被民進黨出賣的貢寮居民20日再度站出來。有人說看到福島核災,真的擔心到晚上無法入睡。這個社會在談核能如何偉大、如何減碳、發電如何有效率時,有誰去問問這些住在核電廠附近居民的感受?

核災是實實在在的恐懼,台灣還要不要核能是嚴肅的思考,此次遊行的訴求也在此。沒想到卻來了一大票民進黨的民意代表、或是即將要選總統、選立委、選議員的,又大又多的政黨旗誌幾乎把「我愛台灣,不要核災」的小標語給淹沒。

謝長廷講完換蘇貞昌,台下搖旗納喊的是長工大隊,浩浩蕩蕩聲勢驚人,其間還有為數不少的台獨、反國民黨隊伍。許多人穿著繡著某議員、某立委名字的背心,手上拿著反核標語。看著這些,你該不會以為能夠說服大家支持反核吧。

貢寮人很認命,沒有辦法搶到麥克風說說自己的心聲,只好靜靜地跟著隊伍走。曾參與貢寮訪調的台大新聞社學生氣得在路邊大喊:「核四是藍綠共業、拒成政黨對立籌碼」。

學生發出的新聞稿強調,不分藍綠政客,有的從頭到尾對反核漠不關心,到了選舉又熱情迎合,一旦掌握權力又徹底背叛。台大學生也譴責國民黨的總統馬英九,在福島核災後還無意檢討核能政策。

長期投入反核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幾乎沒有說話的餘地,在新聞稿中強調,過去多年不論藍綠對核電所帶來的高風險都搖擺閃躲,看到的只有政治語言的操弄。國民黨一向與經濟利益站在一起,民進黨則是在取得反核資源贏得政權後,對反核半途而廢、甚至回過來出賣當初的支持者。

自從十年前核四續建後,核能變成政治議題,「為什麼反核」在台灣社會幾乎找不到理性論述的空間。夾著全球減碳的風潮,國民黨政府上台後就開始為核能復興做準備,從2009年的能源會議到今年提出的能源政策綱領,支持核能發展,已經從最初的隱晦夾帶,變成堂而皇之、白紙黑字的政策。

而福島核災卻是第一次讓台灣民眾深深切切感受到核能非藍非綠,是關係個人生命安危的風險,願意好好聽一聽在這樣的風險下,台灣人關於發電、用電,除了核能還有什麼選擇?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人民該檢視什麼?清華大學教授李敏在上月的科學月刊發表的文章指出,化石燃料資源有限,又會產生二氧化碳。核能是一個技術成熟、發電穩定、發電成本低、且相較其他能源排放二氧化碳較少的能源。未來在能源供應上還是佔有重要角色。而這也幾乎是支持核能者的主要論述。

政府也總告訴人民,沒有核能,電費要漲價,但能源消耗占五成的工業,才是享盡便宜能源的得利者。政府喊了數十年的清潔能源,今年提出的能源政策綱領還是告訴人民,再生能源發展困難,能源效率每年要提升2%就已經很拼云云。

而為了支持國光石化、六輕五期這種高耗能產業,經濟要發展所以我們的電力需求要成長,但電價又不能漲、又要減碳,所以我們要核能。

然而這些真真假假,不是政府單方說了算,必須由民眾參與、辯證。核電除了是相較其他發電風險更高外,所謂的便宜、穩定、不排碳,還必須經過一番辯證。核四花了數千億還無法完工,所謂發電較便宜是如何計算的?

而事實上核能電廠興建時使用的鋼材、水泥、以及材料,都會使用石化能源 。而且從鈾礦提煉到廢棄物處理都會排碳。所謂核能不排碳又該從何說起?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表示,2009年的能源會議關於核能,只有經濟、效率的辯論,並未觸及核能安全,如今這個時間點有必要針對核能安全,再舉辦一次完整的辯論供全民檢視台灣何去何從。特別是到目前為止,支持核電的人並未正面回應這些核災的問題。

拒絕政客 反核才能擁有獨立論述的空間

遊行隊伍也有許多人推著娃娃車,帶著這樣的疑問而來,他們要問政府給個答案,如何保障核能安全、人民的安全、人民小孩的小孩的安全?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日本的核災是天災加上人禍,台灣也同樣在地質脆弱的地方蓋了很多核電廠,這是災難的因。這一次站出來是要告訴台灣社會,只要我們這一代不要再造這個因,下一代就不必承受那樣的果。

而這些,只能透過公民意識、公民的力量,才能給政府足夠的壓力,給人民真正的答案。經過了十年前的核四停建、復工、為了安撫人民的不滿,又假情假意在環境基本法中訂了所謂「非核家園」。這一切,民間團體至今還不覺悟?

因此唯有拒絕政客,反核才能找到獨立自主的空間。而這是做得到的,去年7月全國農民站上凱道反對政府強徵民地,當時就拒絕所有政治人物的參與、致詞、旗幟。農民當家作主展現意志,獲得社會大眾支持,也促成政府的改變。

所以,還是那句話,唯有拒絕政客,反核才能獲得社會認同,重新出發。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